作者:赖晨
福州八中前身为1853年创办的教会女校——美部会妇女学校。1916年学校迁到吉祥山,改称文山女子中学。民国时期该校有三位华人女校长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她们均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1925年,中国教育界掀起收回教会学校的斗争,两年后的1927年,福州也爆发了“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运动,文山女子学校学生积极参与,迫使美籍教士辞去“主理”职务。
1928年,文山女子中学迎来了中国独立办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黄文玉。黄文玉是文山校友,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是留学美国的硕士,专门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黄文玉善于交际,和政府部门、师生员工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并善于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老师们都说她是一位好领导,在她鼓励下,大家心情舒畅,教学积极。
黄文玉治校期间,淡化宗教色彩。学校取消《圣经》为必修课,改为课外读物,并取消每天早晚两次的礼拜,改为其他活动,如校务报告、名人演讲、辩论会、文娱活动等。星期日没有强迫学生到铺前顶救主堂做礼拜,而是聘请基督教青年会里的名人来校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黄文玉在教学上颇有特色。她首创课间操,后来福州各校争先效仿。学校在小学四年级开设英语课,汉语由失业的秀才们任教,还聘请协和大学的新文学教师兼课。把历史、地理、数学的英文课本改为中文课本,降低了难度,深受学生欢迎。此外,黄文玉敢于批评和揭发洋教师们的不良行为,如洋教师侮辱华人教师、贪污盗窃等。
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南校场(今五一广场)举行中华共和国成立大会,黄文玉动员全体学生去参加大会和游行,支持反蒋抗日。后来“闽变”失败,国民党军阀要逮捕十九路军将领,黄校长曾帮助冯玉祥部下余心清脱险。
1935年,洋校董在听了洋教师的诬告之后,未等到学年结束便对黄文玉进行掣肘,使她难以开展工作,继而辞职。当时的教育厅长程时硅,督学钟道赞、叶松波都认为她的离校是文山女中的一大损失。
文山女中校园。
文山女子中学的第二位华人女校长是孙淑贞。
孙淑贞是天津人,北平燕京大学教育系毕业,曾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心理学,她终身未婚,是独身主义者。
1936年,孙淑贞一上任就专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学校的改革创新作出很大贡献。
孙淑贞十分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她要求教师们精心备课,并提倡互相听课,互相切磋。为了避免干扰学生们的课堂纪律和影响听课,特地在每个教室门外,设一个听课的玻璃窗,让教师们在门外听课。
孙淑贞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的精神。20世纪30年代,学校已经有很多官僚和资本家的孩子入学,她们平时穿着讲究,浑身珠光宝气。孙校长到校后提出学生在校内一律穿校服:蓝衣黑裙,黑布鞋,冬天黑色棉衣。
孙淑贞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基建方面,她经常亲自设计、绘图,并到工地巡视和指导,每座校舍都建得牢固、坚实、新颖。如1937年,孙淑贞用美国人的捐款建设了红砖大楼——文山楼,成为福州最美观的建筑物之一,大楼内阶梯式的三层楼礼堂经常被省主席陈仪借用来开会。学校要征购后面的保福山空地,受到当地乡绅和民众的无理阻挠,她胆大心细,自己上官堂进行诉讼。她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得到了法院和群众的支持,终获胜利。
孙淑贞重视赛事文化。各项课外活动,如球赛、英语比赛,她都亲临指导,做好准备工作。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每次外出比赛都是夺魁而归。特别是英语,几乎每次都是名列第一,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孙淑贞重视体育保健。她认为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育规律开展各种活动,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卫生保健知识。她让学生上课一律穿运动服。照顾学生生理特点,设请假簿。在春秋两季进行体格检查,记入登记卡,如发现有什么问题就由护士带到医院检查治疗。
孙淑贞有慈母心,关爱学生。一次,女生们去农村从事民教工作,她发现有两位女生分配的地点比较偏僻,该地有土匪出没,她亲自找到陈仪主席,调换了工作地点,保证其安全。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文山女中跟各机关内迁永泰乡下。孙淑贞利用学校现款买了大量的白米咸菜,运送到永泰,全校师生没有断过一天炊。在永泰县鼠疫流行季节,她带头打扫卫生,没有一个学生被传染疾病。
孙淑贞为人正直,对洋教师的霸道和错误,敢于揭发批评。她毫不客气地批评洋教师们说:“暑假许多华人教师都在学校指导学生的暑期活动,为学生补课,指导投考大学的毕业生复习功课,而你们洋人却到鼓岭避暑,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啊!你们的工作量比我们少,而薪水却比我们高几倍,你们几个人住的地方比我们宽敞很多,你们年轻的教师,一到晚上涂脂抹粉去跳舞,半夜三更才回来,不但影响学生休息,而且有损师表,这和教师的职责多么的不相称啊!所以你们来中国不是办学,而是借办学的名义来中国享受的。”
洋教师们到学校董事们那里挑拨离间,诬告陷害孙淑贞,所以她两次被辞退。第一次被学生和家长们挽留,仍继续任职。一年后的1939年,她又被解聘了,她心灰意冷,坚决回了老家天津。
王秀贞是文山女子中学的第三位华人女校长,满族人,1922年文山女中高中毕业。曾被派到山东齐鲁大学深造,专修社会学和哲学(一说是去南京神学院进修神学),后来又被保送到美国留学,专修神学。一年后学成回国,任文山女校教务主任。孙淑贞校长离职之后,被校董事会提升为校长。
王秀贞任职于抗战后期,多次迁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所谓多次迁校,即1938年迁到永泰县小东坑,1942年迁到邵武,不久因邵武鼠疫流行,迁回永泰。在任期内,物价飞涨,王秀贞把学校的现金兑换成金条,存储在秘密地方,让学校的基金不至于贬值。她在战乱的环境中,克服各种困难,购存大米,让后勤工作正常运转。
抗战胜利后,全校师生迁回福州,继续在文山中学原校址办学,直到1949年8月迎来解放。1952年,王秀贞作为文山女中校方代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理移交接管手续,退休后因骨癌逝世。
《福州晚报》2021年1月29日 A09版,1月30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