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址|追寻福州第一城
2021-02-0403-26-49来源:福州晚报

  访古寻城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纪实

2200多年前的那一端,是怎样一片风景?

追寻福州第一城

1612423903167155.png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北入口城墙。

1612423951298777.png

位于新店古城遗址公园西北的汉代城西侧遗迹。1612424090732369.png
位于晋安区新店镇古城北路的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一期全景。

1612424115613886.png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内部景观。

1612424170770617.png

闽风越韵展示馆介绍闽越文化。

1612424137518355.png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内矗立的闽越王无诸浮雕像。

1612424199675497.png

青铜雕塑还原汉代闽越地区冶铁的场景。

  如果时光是一条隧道,这一端是现在蓬勃发展焕然一新的现代都市福州,那么2200多年前的那一端,是怎样的一片风景?

  位于福州北面,距离市中心约5公里的新店古城遗址,2021年将作为一处有着特殊文化意义的地标再度升级,规模庞大的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即将揭开面纱。它的亮相将向世人重新诠释与定义两个起点——福建文明有文献记载的岁月起点,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中轴线从北向南的地理起点。

  华夏文明中的闽越拼图

  福建简称“闽”。关于“闽”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其中提到了“七闽”,乃是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一带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

  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国。越王族中的一支辗转入闽,同原住民闽族人结合,逐渐融为一个新的民族,这就是“闽越族”。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後(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受中央政权认可的闽越王封号,无诸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开闽王。

  闽越王国存立92年,是华夏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上世纪末,考古研究中新店古城遗址日益引发关注。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它或许是闽越王无诸时期建造的王城,也就是福州第一城。

  上世纪的考古谜团

  晋安区新店镇古城村,位于福州市区北端,村北200多米处有一座山丘,名曰“古城山”。这里连接北峰,自古就是福州通往闽东乃至江浙的首要门户。

  “古城”之名,在上世纪80年代让考古学者灵光一闪,找到了一个新方向。此前,考古学界一直陷于闽越古城遗址所在地的迷雾当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闽越历史考古研究中,闽越国的都城“冶”的位置一直成为困扰研究者的谜团。其中,以浙南说、闽北说和福州说争论最为激烈。随着对历史典籍的解读,以及在福州发现的屏山汉代宫殿遗址、牛头山遗址、浮仓山遗址等大量闽越考古研究成果证实,“冶城在福州”逐步获得考古界认同。

  黄荣春被认为是新店古城遗址最早的发现者。1985年5月,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中,时任福州市郊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黄荣春来到新店古城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部分残存的城墙。古城村当地人对“古城里”“古城外”“校场”等地名的称呼,也似乎都指向这里就是闽越王国的发祥之地。

  这一考古新观点当时见诸《福州晚报》《中国文物报》后,引发震动。黄荣春回忆当时情形是“颇受学术界围攻”。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福建历史出现数百年空白。后世记载闽越王城“一说在冶山,一说在莲花山下”,众说不一。而屏山汉代遗址出土的大量宫殿构件,也对黄荣春等人的推论形成挑战。

  九轮发掘寻找答案

  “古城村”等各种名称的由来虽已不可考证,但遗址之中必定埋藏着答案。至今日,新店古城遗址已进行九轮的考古发掘。

  1996年10月29日,是新店古城遗址的第一次考古。随着考古调查的深入,古城的历史面貌逐渐显露在世人眼前。

  欧潭生是最初四次新店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他与黄荣春、范雪春等考古队员一行数十人,在新店古城遗址的东、西、北城墙方向开挖探沟。这几次发掘,不仅基本探明了古城的范围,还发掘出土了部分文物残片,再次惊动了考古界。

  欧潭生说:“根据城墙夯土结构、夯筑法,以及城内、夯土内和护城河底出土的陶器,断定该城始建于战国晚期,汉初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唐、五代至宋还在修补使用。”

  黄荣春后来总结说,从史书记载“千人众号称王”来看,新店古城的规模规格应当符合当时无诸时期的国力。

  欧潭生、黄荣春等人认为,在历次屏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屏山一带并没有发现闽越时期古城墙痕迹。无诸在战国晚期修筑冶城,与汉武帝灭余善前后相差百年,屏山一带的汉初大型宫殿,应该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后越繇王丑和东越王余善“二王并处”后余善修筑的宫殿。

  唐宋文人在屏山一带发现有“万岁”瓦当、筒瓦和大型板瓦,又有冶山、欧冶池的地名,所以《三山志》误将屏山、冶山一带说为闽越王无诸的冶城。西晋“严高迁城说”,其实应指从新店古城迁来。

  强大王国兴源地的显现

  1999年1月,在新店古城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队员们在外城西南部一个8米×4米的探方中的汉代地层下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炼铁炉遗迹。遗迹堆积长约6.4米、宽0.62米至1.7米、厚0.38米,出土5块炉底石基座、50多块炉膛残块,同时出土一批陶范和1000多块铁渣,佐证此时期已有大量的铁器出现。这也让闽越国无论军事能力和生产力都有大幅提高。

  考古专家对出土的2000多件陶片进行了复原,复原出一部分陶瓮、釜、杯等器物。虽然并未在发掘中发现大型宫殿遗址的痕迹,但众多出土器物正好反映了早期闽越国的生活情景。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上,还有许多舞者纹饰,反映了闽越国歌舞之盛。

  这些军事能力与生产力发展的迹象,也勾勒出无诸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形象。闽越族的势力范围到达今日的广东的东部、江西东北部、浙江南部,台湾亦为闽越族居住地。秦末,各诸侯国叛秦,被“降为君长”的无诸也趁机率部起兵伐秦,后又在楚汉相争中助汉灭楚,协助汉室完成了一统大业。

  闽越王无诸时期,正是闽越国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的阶段。至汉初,闽越已是“饭稻羮鱼,无饥馑之患”。

  在无诸的治理下,闽族与越族在七闽地完成了最后的融合,闽越族成为百越族最强大的一支。而新店古城,正是这个强大王国兴起发源的地方,在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闽族,到与越族的融合,闽越文明的种子也从这里开始萌发。

  福州建城史被推前了

  随着新店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的进展,闽越国的辉煌一步步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内涵又加上厚重的一笔。考古人员经过对地层断代及碳14的测定,古城的年代被上溯到战国后期,这一发现有望将福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150年。

  2001年,作为闽越国故城遗址,新店古城遗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还存在浮仓山遗址、郭前山遗址、盘石山遗址、益凤村汉墓等闽越国时期文化遗存,形成以新店古城遗址为中心的闽越国时期大遗址片区。

  20年来,福州不懈奋斗、久久为功,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质的跃升,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文化自信不断提升。

  2018年8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成立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正式成立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系统性推动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新店古城遗址的保护修复利用,被视作是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全面的考古发掘论证,影响着福州建城史、城市中轴线、福州东冶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对延续福州历史发展脉络,完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提升福州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软实力和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公园上的历史回响

  为了让新店古城新生,践行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要求,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项规划制定前,就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召集各界专家学者,定期不定期开展咨询、论证及召开务虚会,到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镇村干部磋商沟通。

  在九轮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于2019年正式启动规划建设。通过分期拆除破旧厂房及民房,修缮利用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丰富考古成果展示点和意向性修复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最终呈现闽越文化源流。

  在专家、学者的建言下,新店古城遗址的保护修复利用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使其复合了展示、科研、教育、旅游等功能,打造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新名片。

  一期用地面积57224平方米的福州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以“活态”的遗址公园为目标。它包含了遗址核心区、创意文化体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考古体验及服务区等。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延续历史变迁,与当今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公园。

  古城如何“活”起来?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保护利用的同时,如何同时做到城乡面貌品质的提升?四园联动的热门文化旅游目的地如何打造?敬请关注福州晚报2月4日开启的系列报道。

  人们为何要探究自己从哪来,是因为历史会告诉我们,今天应该做什么,未来将往何处去。

  古城新生,文物在这里说话,历史在这里回响。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将化作“时光隧道”,带我们从历史的起点,再次认识闽都文化。

  □小贴士

  考虑到当下疫情防控的需要,在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一期正式开放之前,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精心制作了“云游闽越”720°VR小程序。今日,小程序正式发布,作为一份特别的新春礼物送给市民朋友。想通过扫描二维码“云逛展”,探访闽都文化,敬请关注本报后续报道。(记者 翁宇民/文 林双伟/摄)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