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透堡林氏厝
2021-02-1810-54-1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风华

20210218_A07_02_42.jpg

墀头图案丰富。

  □古厝祠堂 

  连江透堡林氏厝,位于透堡湾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二百余年。林氏厝系长龙洪塘村林氏地主于家族鼎盛时期所建,原为收租仓库使用。主体建筑呈明清建筑风格,极具传统的闽东古厝建筑特色,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风格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0210218_A07_02_31.jpg

林氏厝内景。

  林氏厝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典型的悬山顶砖木结构。在纵向的中轴线上,由门楼、两侧前小书院(耳房),前天井、主座及后天井组成,主座左侧现存一处小四扇的附厝。院落布局合理,整齐有序,结构紧凑、严谨。大厝门前,原为长、宽约八米的晒谷埕,据说当年收成时节晒谷,能摆放20多张软卷,一次能晒一百多担稻谷,后改成村道。道路对面至今仍残留一米多高的围墙断垣,布满苍苔。

  院落立面宏伟大气,端正威严。两侧马鞍墙极有气势,墀头以如意、草龙、蝴蝶草等图案堆起。

  门楼和两侧厢房为单层单檐,面阔三间,高度约六米,简洁大方。绕过插屏门,前天井开阔周正,面积约30平方米。站在天井中央,只见四面屋顶坡面倾向院内,呈斜坡式,每逢雨天,雨水向院内天井汇聚,意味着泗水归堂、造福子孙。三面环廊,两旁小书院(耳房),至今仍有人居住。屋内、廊沿全部采用三合土,天井地面由大条石铺设。木格窗棂,雕花细腻。左右四角屋檐口皆有灰塑,以行楷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历经数百年,文字仍清晰可辨。有苔青漫上灰塑,泛着淡淡的青绿,更显字迹古朴。《归去来兮》,恰是描述了村居生活的宁静恬适,有乐天自然的深远意境,可见主人匠心独运。面向天井的四面灰墙,分别书以“鸢、飞、鱼、跃”四个大字,遒劲灵动,飘逸洒脱。“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抒发了主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无限意趣。

  二进院为两层建筑,为连江典型的“明三暗五”建筑格局。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混合结构的传统建筑做法,桁架巧妙错叠,斗拱、轩顶、雀替等建筑构件富有特色,集建筑结构、造型、雕刻于一身,明清特点显著,也见证了建筑构件形制的历史演变。

  院落前后双厅均设有轩廊,明亮宽敞,正中插屏门。前厅堂是家族祭祀、主人接待客人的场所。地面皆为三合土,平整洁净。大厅轩廊敞亮,灯杆、斗拱、雀替等木雕精致华美。左右两侧皆有一米宽的弄堂,皆设有楼梯通向二楼。两侧厢房,开合木门皆雕以花鸟、卷草纹图案,典雅大方,尤其是窗雕极具特色,刻有万福字,取万福寓意,做工精细美观,每一道刻痕都展示着古建筑的精工巧作,延续了清代遗风。

  过插屏门,后厅简洁,左侧设直跑楼梯,可上二楼的房屋。后天井不大,廊前放置石磨,晾晒草芥,闲置的农具,靠墙种植着蔬菜,满满的农家生活气息。屋后,便是草木郁郁的后门山了,头顶天空,青峰高耸,果真是背倚青山,如城堡般安全。据说,清朝晚期,当地匪患严重,村中时常有盗匪出没。林氏作为村中巨富,更是土匪抢劫的首选目标。因此,林氏厝的建房设计尤其周到,紧靠后山,防御性极强,便于隐蔽出入,进退自如,充分体现了先人的生活智慧。

  从大厅轩廊的左侧通道,通过狭小的弄堂,可通向左边的附厝。附厝坐西向东,为二层建筑,面阔三间,由厅堂、两侧厢房组成,建筑端庄古朴,与主厝互为呼应。门前小天井,设侧院门通往外面,门楣上方的灰壁书以“福”字,极为醒目,四围饰以精细华美的传统纹样,以祈福盼福,寓意吉祥富贵。

  纵观林氏厝,可谓布局严谨,开合有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百年老厝,历经风霜,融合了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与信仰。那一砖一木、一梁一栋依然承载先人的美好愿景,为后人留存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福州晚报》2021年2月18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