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马尾:舰船魅影,“平远”和“来远”的历史轶事
2021-03-1603-15-57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王晓霞

近期,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览经过升级改造后,以全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这次改版不仅展陈内容更为丰富,更有不少新文物首次与市民见面,这些船政遗存以闪闪的历史遗辉照进现实。现在,就带着大家看看两个船政舰船“遗存”,回顾一段历史轶事。

一份民国报纸

得见船政造亚洲第一艘钢甲舰——“平远”舰初始样貌

1615879010265133.jpg

来源:马尾区融媒体中心

《北洋画报》刊载原文:

中国在甲午前之海军,已初具规模,惜全军毁于甲午之役,左上图之平远军舰,即其中之一也。在四十四年前(光绪丙戍)醇亲王检阅海军时,广东梁时态摄此影于黄金山下,愿刊之以兴国人追王思来之心。左下图为中国重要军港伦于日人手中之旅顺口,日人久视为要塞,禁人摄影,此照殊为难得可贵。国人阅此当亿收回旅大之声,固尚洋洋盈耳,而此重港犹不知何日重兴中国地图染同样颜色也。

在中国船政博物馆的五楼展厅内,展陈这一份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的《北洋画报》,在这张画报的版面头条展示的便是由船政制造的亚洲第一艘原创钢甲舰——“平远”舰停泊于旅顺黄金山下的场景。“难能可贵的是,这张照片展现的是‘平远’舰从马尾出厂不久后的原貌,以往的史料当中展现的‘平远’舰照片大多是被日本俘获之后改造的模样,船体被刷成白色,船尾甚至能看见日本军旗。”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表示,这份《北洋画报》存世量极为稀少,且所展现的“平远”舰样貌更是对船政舰船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平远”舰可谓是命途多舛,1894年参加黄海海战,战斗中表现极为突出,曾经击伤日军旗舰,1895年北洋海军覆没后在威海刘公岛被日军俘获,编入日军。于1904年日俄战争时在旅顺蛇岛附近海域触雷沉没。陈悦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判断出画报所展示的“平远”舰是出厂时的最原始样貌,依据除了船体的颜色,还有副炮的位置,“‘平远’舰曾经历过几次改造,从船政出厂时,两侧的副炮是在军舰前部,后来北洋海军将副炮的位置移至后部方向。”

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当时的摄影名家梁时泰所摄,《北洋画报》的忠实读者张剑傭赠刊。与此照一同刊发的还有一张中国重要军港旅顺口的照片。张剑傭将这两张照片寄给北洋画报社时附上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起了当前时局混乱,军阀混战,以致海权混乱,甲午海战后,“平远”舰被俘,中国重要军港旅顺口更是被日军占领,海权外落,希望赠刊这两张照片以呼吁大众关注海权。

一个木制墨盒

窥见北洋海军进口装甲巡洋舰——“来远”舰船舵样貌

21802809951845312.jpg

来源:马尾区融媒体中心

在船博馆五楼珍藏着一枚从日本征集回来的木制墨盒,顶盖上镌刻的文字“威海湾沉没军舰来远号舵柄之选材……”彰显着着这枚墨盒的特别。它是截取北洋海军军舰“来远”号的舵柄制作而成,是一名日本士兵的私人物品。

这件文物之所以会出现在日本,还得从甲午海战说起。“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军并未完全撤离中国,而是留驻部队继续强占威海,当时在驻威海的日本军队间流行从威海带些战利品回去,这枚墨盒便由此产生。”陈悦告诉记者。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与“经远”“致远”“靖远”和“左一”号鱼雷艇一起回国,加入北洋舰队。“来远”号管带邱宝仁是船政后学堂首届毕业生,驾驶二副谢葆璋则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父亲。

“来远”舰在黄海大战中中弹225发,军舰的上层建筑被毁,舰身进水,舰舷几经倾斜,只剩下前主炮还能射击。日军使用的烈性炸药炮弹使“来远”舰舰尾燃起大火,火势一直蔓延到了锅炉舱附近。在驾驶二副谢葆璋等率领下,全舰官兵奋力救火。为防止上甲板的火灾引向底舱,“来远“舰上通风管的上部风斗全部被紧急拆除,以至锅炉舱被大火包围而不能通风,温度上升至摄氏90℃左右,俨若地狱,谢葆璋亲自督率在其中工作的官兵努力工作。此后“来远”与“靖远”结队驶至浅水区自救,后又返回战场。

北洋舰队返回旅顺,当遍体鳞伤的“来远”入港时,围观的人群都在惊叹。这艘装甲巡洋舰,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甲板尽毁,钢梁暴露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舰身水线以上部分虽经烈焰熊熊,居然还能不需拖带自航返回。

后来,在修复不完善的情况下,“来远”舰还参加了威海保卫战,最终遭日本鱼雷偷袭而不幸沉没。

“这个墨盒应该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个明确的‘来远’舰遗存,是甲午海战的证物,更是近代海军军舰的‘遗物’。”陈悦感叹道,“去年威海湾水下考古活动,确认了‘定远’舰的残骸,实在可喜,但就在‘定远’舰不远处沉没的‘来远’舰尚没有任何踪迹,因而这枚舵柄制成的墨盒更显其珍贵。”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