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1887—1911年)
2021-03-1803-28-45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616052669449601.png

林文(1887—1911年)原名林时爽,字广尘,号南散,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出生于北门华林坊的一个官宦门第。祖父林鸿年状元及第,官至云南巡抚,因不肯奉谕前往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被清政府革职罢官。父林晸,曾中举。林文年幼在家塾发蒙,及长,能诗文,善书法,文风似司马迁,字体出入颜、柳,曾得到章太炎赞扬。他为人豪迈爽侠,仗义疏财,有大志,曾以诸葛亮,陶渊明自喻。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林文15岁,随父至浙江,入浙江学堂读书,不久,其父病逝。1905年林文在其姐的鼓励与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与林觉民、林尹民住在一起,时有“三林”之美称。

当时满清的统治已极腐朽无能,民族危机甚为严重,林文忧国优民,深感不安,并意识到非进行革命把清政府推翻,绝不能挽救中国危亡的命运。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决心投身革命,“舍身以拯危亡”。是年农历七月二十日(8月20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同盟会,他加入了该组织,以报效祖国,实现其拯救民族的宏愿。嗣后,他又与福建留日学生发起成立同盟会十四支部(福建分会),在工作中孙中山非常器重他,委派他担任同盟会十四支部会长。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他被推为经理。《民报》积极鼓吹革命,反对改良,为推翻帝制造舆论。在工作中他与黄克强、张继、胡汉民、赵声、倪映典等人交往甚密,成为莫逆之交。他在东京闽籍留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兄长,称他为“林大将军”,只要是他出的主意,众人就会立即行动去完成。”

1910年,广州新军仓促起事失败,革命党人倪映典壮烈牺牲,林文再次东渡日本,东京警方因他是同盟会的头面人物,严密注意其行动,而他却毫不在意。1911年春,他接到黄兴、赵声从香港寄来信件,内称:“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他阅信后即与在东京的同盟会十四支会同志商讨大计。他不顾大病初愈,于农历二月初三同林觉民离开东京同舟赴港,抵港后与黄兴保持密切联系,参加统筹部工作,共商大事。不久,林觉民回闽,邀约在闽的革命党人赴广州参加起义。当时闽籍同盟会同志共有30多人先后来港准备举义。他甚为高兴,并对同志们说:“前此举义,死者多为劳动者,人皆谓吾辈怯,吾实耻之,今日愿与诸同志挟弹为前驱,如果起义失败。我弟兄同时共葬一丘,亦可无憾;若幸得广州,则请分军为二,以克强(黄兴)、伯先(赵声)为总司令,吾当率领福建同志在克强的指挥下担任革命军中的前锋,马驱扫穴,以光复神州、报祖宗之仇,雪万民之愤。”又说:“我辈行军,目的是吊民伐罪,不要杀害无辜的人,待吾志实现,吾当弃官远遁,只当一名大中华的国民就心满意足了。”这一席话,表达了他时刻以革命事业为念的雄心壮志和广阔胸怀,使闽籍同志们十分感动,大家决心为民族解放而献身。

广东自发生温生才阻击满清将军孚琦后,半月来满城风雨,满清官吏对革命党人防范极为严密。林文等人顾不得这一切,他们随黄兴等于农历三月廿五日冒险进入广州,部署一切,因起义消息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到了起义前夕,形势更为恶化,已到达广州的革命党人,见起义队伍尚未到齐,因而内部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改期起事,有的提出暂时退却。林文与四川革命党人喻培伦力主立即起义。他说:“不但不能改,且须速发、方可制人”。黄兴接受此意见,遂当机立断定农历三月廿九日起义。

农历三月廿九日(4月27日)下午五点,起义军以臂缠白布为记,由小东营机关出发,分四路出击。黄兴率领敢死队130多人进攻两广督军署:林文全副武装,左手执号简,右手提手抢,率领同志数十人随黄兴前进。起义军逼近督署时,击毙卫队数人,擒杀管带1人,张鸣岐爬墙逃走。起义军纵火毁督署后退出。这时喊声大作,枪弹纷飞,“林文屹立如神,意气弥厉,冲锋突阵,无能当其勇者”,至东辕门外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来的先锋队相遇,双方激战。冲在阵前的林文过去曾听赵声讲过,李准队伍中也有同情革命党的人,于是向他们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恢复汉疆、不宜自相残杀”,话声未毕,他不幸头部中弹,脑浆涌出,当即壮烈牺牲,时年24岁。

农历四月初四日(5月2日)革命党人潘达微将其遗体埋葬于黄花岗。(严寒)

  (来源:《福州革命烈士传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