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与福州的国际化
2021-04-1303-07-23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纪浩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深挖茶叶的国际化元素、讲好茶的历史很有必要,且非常有意义。

  福州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最早开埠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福州曾经因为茶叶贸易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茶叶贸易与福州口岸的开辟

  自1650年荷兰人把武夷山红茶运到欧洲后,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对其如痴如醉。此后,通过广州口岸,欧洲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茶叶贸易。武夷山对于英国人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英国的《茶叶字典》中关于“武夷”的注释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所产的茶,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武夷山的茶叶只能通过广州口岸进行交易。广州距离武夷山超过800公里,福州距离武夷山才200多公里。因此,西方的茶商曾经多次对福州进行调查,并向西方政府建议要求中国开辟福州口岸,作为茶叶贸易之用。

  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福建有两个,其他东南沿海省份只有一个,福建本来确定开放的城市是厦门,但因原有的承担一口通商职能的广州贸易港已经不能满足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西方人急需新的茶叶贸易港口,因此,中英谈判时,英国人坚持要求开放福州,清政府起初并不想开放福州,但英国人威胁要求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清政府被迫同意开辟福州为通商口岸。1844年,福州开埠,但一直到1853年,福州口岸的茶叶贸易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844年~1846年,只有7艘外国船只进入福州港采购茶叶,1846年~ 1852年没有外国船只再入福州港。闽江口险滩暗礁比较多、清政府对福州港贸易的限制、外商一时难以信任福州盛行的纸币交易方式等都是福州开埠后茶叶贸易不能发展起来的原因。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西方和中国进行茶叶贸易的港口除了传统的广州口岸外,还有新兴的上海口岸,其中广州主要出口红茶、上海主要出口绿茶。

  1853年后

  福州港茶叶贸易逐步走向兴盛

  1853年是福州对外茶叶贸易的分水岭,也是福州迈向国际化的契机和转折点。

  当年9月,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新兴的上海茶叶贸易路线受阻。同期,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两广地区,传统的广州贸易路线也受阻。形势所逼,西方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距离武夷山只有200多公里的福州。同年,福建巡抚王懿德也奏请清政府开放福州的茶叶出口,清政府予以同意。美国的旗昌洋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洋商,在武夷山购买红茶沿闽江运至福州,获得很大成功。其他洋行,诸如怡和、宝顺等,纷纷效仿。一时间,各国洋行在福州掀起抢购茶叶的高潮。

  1855年,鉴于福州贸易地位的重要,英国驻福州领事被提升为正领事级,美国也随后派领事赴福州。1856年,福州茶叶出口近1900万公斤,超过广州和上海。

  19世纪60年代后,福州的茶叶出口份额长期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福州港的大港地位由此确立。19世纪70年代,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福州茶叶运往伦敦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福州茶叶出口量持续增加。福州的茶叶出口在1880年达到顶峰,据统计,当年福州口岸的茶叶出口量达80.2万担。

  1880年后

  福州港茶叶贸易的衰落

  1880年后,福州港的茶叶出口开始走下坡路,印度、锡兰、日本等新兴茶区的冲击是重要因素。到19世纪90年代,在西方资本家的操作下,印度、锡兰的茶叶种植面积极大扩张。到1895年,锡兰的红茶种植面积已达30.5万亩。印度、锡兰茶叶出口免税,而中国当时的茶叶出口税率却高达31%。19世纪末,伦敦市场上“普通功夫茶”价格为每磅4便士,这就要求在福州的采购价格不能超过5两白银,但实际上当时福州的茶叶价格在10两白银以上。因此,福州出口到欧洲的茶叶只能和印度茶、锡兰茶进行配售。此外,福州出口的茶叶质量下降也影响了出口,当时武夷红茶精制过度,造成茶叶中碎茶和茶末较多,加上烘焙干度不足,茶叶容易失去香气。所以到19世纪90年代,福州出口到欧洲的茶叶沦为低端茶的代表。清朝灭亡后,福州的茶叶贸易贸易走向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福州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世纪末,福州茶园面积接近13万亩,投采面积近9万亩,年产近5000吨,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近两倍。到了21世纪初,福州的茶叶年产量超过万吨。同时,福州的茶叶年出口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福州已经形成以茉莉花茶为主导的茶叶种植体系,福州港每年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茉莉花茶达数千吨,产值超过20亿元,福州茶叶已然走在振兴的大道上。

  (作者系福州市2020届引进生、历史学博士)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