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一都罗汉里:插进敌人心脏的闽中“匕首”
红军楼
从福州城区出发,途经沈海高速和蜿蜒的盘山公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来到福清市一都镇红墙翘檐的双福寺,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根据地旧址就到了。
“这座刚刚修复完成的双福寺,是游击队的司令部,也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的办公地点。”一都镇党委书记俞强说。罗汉里方圆50多公里,西连永泰,北接闽侯,南与莆田相邻,群山连绵,路隘林密。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其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罗汉里就作为中共福建省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的活动中心和根据地。接下来的3年间,这里风云激荡,谱写了众多英雄篇章。
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福清市和一都镇对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红军学校、红军亭等进行了修复建设,还提升、建设了罗汉里革命纪念馆、闽中革命史展览室、红军培训学校等,让历史更直观地重现。
保留火种 不断壮大
在刚刚完成布展提升的罗汉里革命纪念馆内,老旧的枪支、弹夹、纸契,把人们带回到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
“它不仅保留了革命火种,而且像一把匕首插进了敌人的心脏。”这是展览后记中,对罗汉里革命根据地的评价。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北上长征,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闽中游击区就是其中的一个,普礼村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是闽中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5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和中共莆田中心县委联合起来,成立中共闽中特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之一。同时,福清县、莆田县的两支游击大队编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在闽中特委统一领导下,分别以罗汉里和莆田的常太为根据地,依靠群众,发展力量,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为了巩固和发展罗汉里游击区,游击队对出没在晨钟、大化、东山等罗汉里四周的土匪和一都、琯口的反动民团分别进行打击。
1935年八九月间,游击队决定拔掉一都镇的民团,一名队员乔装打扮去一都镇侦察敌情。摸清民团和联保处实力及驻地后,60多名游击队员翻山越岭来到一都,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包围民团盘踞的状元厝。厝里的10多名团丁都是从附近各村强征来的,没有什么战斗力,经游击队鸣枪喊话后,纷纷弃枪投降,游击支队缴获10余支长枪。
闽中游击支队在肃清罗汉里根据地周围的土匪、民团之后,队伍发展到100多人,活动区域扩大到一都、东山、龟山、大化、下埔、北郭、波兰、当下、琯口、闽侯西台、时洋等地。罗汉里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各项工作也相继开展。
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初,驻扎在罗汉里的闽中游击支队先后进行了5场影响较大的战斗:奔袭大洋田赋分柜,沉重打击了横征暴敛的莆田县大洋渡口的田赋分柜和粮食队;东关寨战斗,打击了一都镇东关寨的反动地主并打退永泰县保安队的进攻;成功袭击闽侯县大义乡的民团;攻打扈屿镇,重创闽侯县扈屿镇民团和保安队;河村桥伏击战,在福厦公路河村桥成功伏击福建省银行厦门分行运往省城的运钞车队。
这些战斗,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闽中地区的统治势力,也壮大了游击队力量。
以少胜多 威震八闽
1936年2月,闽侯河村桥伏击战事发于省垣附近,震惊了国民党福建当局。
3月初的一天,闽中游击支队得到情报:国民党福建当局急调宪兵第四团、省保安第一、五团和驻军第三十九团,以及福清、莆田、永泰县的自卫队共3000余人,向罗汉里根据地扑来,并出动飞机侦察,铁甲车逡巡。
面对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重兵,支队政委黄孝敏镇定自若,和支队其他领导人一起研究,决定以分散隐蔽作为反“清剿”斗争的总策略,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将住在担水坑、上过溪、山头坑、山坑、角楼、半岭等自然村的支队人员都转移到打鸟坑,因为这里地形好,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游击队在这里用芦苇临时搭盖了7间草房,安顿了100多名战士。同时紧急通知罗汉里的民众,全部转移到山上去。
过了两天,敌军从琯口天竹岭和一都两路进攻罗汉里。敌军总团部就设在罗汉里山坑,因为那里有30多间民房。之后,敌人到处寻找游击队下落,到处抓人、放火。
根据当时敌众我寡的情况,闽中游击支队决定从打鸟坑转移到地势更险要的上保溪大山里。支队走到半路,天下大雨,战士们的衣裳都被淋湿透。到了上保溪,部队就在一座盘古庙里烧火烤衣裳,同时派了两名战士到上保溪口站岗放哨。上保溪口四面悬崖,只有一条路从溪涧通过。加上天下大雨,溪水高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36年3月8日中午时分,站岗放哨的战士发现溪涧路上出现20多名敌人,就鸣枪示警。随即敌军大部队和闻声赶来的红军战士在上保溪口激战了约两个钟头,敌军死伤数十人,支队人员无一伤亡。这场战斗让闽中游击支队威震八闽,也让敌军闻风丧胆。
由于黄孝敏等人指挥得当,闽中游击支队在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昼伏夜行,同敌人展开“捉迷藏”,并相机袭击小股敌兵。最后在盘古庙里住了两天两夜后,部队与在莆(田)永(泰)边接应的特委领导人取得了联系,便沿着山间小路安全转移到莆田广业和常太根据地,在常太游击区继续开展斗争。
至此,国民党反动派“清剿”罗汉里根据地、企图消灭游击队的阴谋遭到彻底的失败。
(本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卞军凯 通讯员 毛晨熙 吴坤虹 文/图 )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
红军亭
在红军路上行走,在红军亭乘凉,在红军学校学习党史知识……近年来,福清市和一都镇在修复、重建革命遗迹上下了不少功夫。
“一都镇是革命老区,全镇6个建制村有5个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更要让后人接受红色教育。”俞强介绍,近年来,福清市、一都镇不断加大对罗汉里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力度,共投入5000多万元,对双福寺、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红军学校等进行恢复重建,并完成了镇区通往罗汉里革命遗址6公里水泥道路建设,修复红军路1600多米,翻新了红军亭等等。
此外,通过提升建设,当地还建成了红色文化主题展览馆,新建罗汉里革命纪念馆、闽中革命史展览室、红军培训学校等,努力打造党史教育基地的一张名片。
“硬件”不断提升,“软件”也不断跟进。今年,随着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旧址被列为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福清市策划推出“七个一”全流程沉浸式活动,分别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诵读一首红色诗词、重走一段红军路、参观一次党史展览、合唱一首经典红歌、上一堂微党课、观看一场红色电影。
“福清市委宣传部还联合一都镇和多个部门,通过制作参观学习手册、设计制作红色文创品、拍摄红色宣传片、开展研学活动等,不断优化互动体验,丰富学习内涵。”福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彤介绍。
以挖掘、提升罗汉里旧址学习教育内涵为代表,近期,福清正迅速深入开展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梳理红色资源后,目前该市整理了适合参观的现场学习点25个,参观学习路线5条,增加特色党史学习教材2本。
同时,福清市研究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清单、工作规则,组建市委宣讲团赴全市各地开展集中宣讲活动,发动全市各级乡村(业余)讲师团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组织“百站千场”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等。
截至目前,福清市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100多场,开展党史阅读分享、现场教学、实地研学等活动70多场。
(本报记者 吴旭涛 卞军凯 通讯员 吴坤虹)
记者手记 铭记历史照亮未来
学生们在红军学校感受红色文化。(受访者供图)
罗汉里革命纪念馆陈列的展品
罗汉里革命纪念馆一角
来到位于深山之中的罗汉里采访,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洗礼。
80多年前,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根据地及其革命武装,带动了北起乌龙江、南至惠安约150平方公里的福厦线地区的革命力量发展,为福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走在修葺一新的红军路上,在纪念馆里聆听罗汉里五场战斗和革命妈妈连大妹战斗的故事,在红军学校内观看罗汉里革命历史纪录片,让人感到如今的平安和幸福来之不易。
先烈的伟大革命精神不能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愈挫愈勇,砥砺前行。对我们后人来说,修缮革命遗迹、遗址,组织好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对历史、对革命先烈的尊重,也是学习和传承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对光明未来的孜孜追求不能停。先辈的英勇牺牲,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让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一都镇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我们乐见,当年先烈流血牺牲的这片土地,如今枇杷飘香,生态环境优异,产业兴旺,群众生活富足,研学者慕名而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将牢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光辉形象,继承他们的遗志,奋发进取,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本报记者 吴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