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聚焦:福州古厝旧与新
2021-04-1609-14-28来源:东南网

作者:管健鸿

虽然福州古厝(cuò)的知名度比不过福建土楼和闽南红砖厝,但却可以从中读解出独属于福州的历史文化基因。

1.jpg


2021年3月17日,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古厝绿树( 姜克红/摄)

在福州方言中,“厝”(cuò)意指房屋,“古厝”则泛指古建筑,这里面包括功能各异的建筑,城墙炮台、寺院宫观、民居祠堂等都属“古厝”范畴。

自古以来,福州便极重建造,房屋修建多选用上等石材,聘请能工巧匠,这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散文《道山亭记》中可窥一斑:“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福州古厝的独特魅力,往往隐藏在平常的人间烟火气。虽然福州古厝的知名度比不过福建土楼和闽南红砖厝,但却可以从中读解出独属于福州的历史文化基因。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福州闹市区的三坊七巷,是最具代表性的坊巷建筑。作为是福州古厝的名片,这里的白墙灰瓦、古榕小巷都成了游客来福州的打卡地。

三坊七巷始建于晋代,到了唐末,当时的“子城”已无法容纳不断增多的人口,闽王王审知便在子城的外围筑起了罗城。位于罗城西南的三坊七巷也被划入“城里”的范围,自此成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居住地。

俗话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等人都曾居住于此。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写有“南后街”三字的牌坊正对美食街达明路,网红餐厅聚集地,因此这里是福州节假日人流最密集的路口之一。

林觉民冰心故居就在这个路口的西南侧,虽处闹市,但这三进院落自有其清幽。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时年25岁的林觉民在香港用一块白方巾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家书,整封信1200余字,无一不表达着对妻子的深情思念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林觉民对妻子的思念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在信中回忆了三四件小事来倾诉对妻子的情感。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林觉民在信中写到他们在南后街的这个家,有月、有梅、有你、有我,两人并肩携手,互诉情思。

然而这样的场景只空留回忆,在国家危亡之际,林觉民毅然投入革命。革命必然有牺牲,他也预感到了生死离别,正如家书开头所说:“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4月27日下午5时30分,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第十次武装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林觉民与方声洞等人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就义后,其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便卖了这套房屋,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这套位于南后街的院落被冰心的祖父买下,成为冰心的童年乐园。

与林觉民对这屋子带有浪漫凄美的回忆不同,冰心在《我的故乡》中娓娓讲到:“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非常地熟悉、亲切……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在冰心的笔下,福州的这个家温暖美好,不仅是因为有满架的书,更重要的是有特别疼爱她的祖父。

这处位于杨桥东路17号的院落,现在已成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曾经的厅堂辟为革命史实陈列室,居室则恢复了林觉民居住时的卧室原貌。2020年底,福州市开展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林觉民冰心故居也进行了展陈提升改造,将大量的历史信息浓缩到现代化展陈手段中,为故居留出足够的欣赏空间,让观众在感受名人故事时,同时注意到古厝作为建筑的魅力。

2.jpg


游人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严复故居参观(张国俊/摄)

社区博物馆收藏集体记忆

三坊七巷除了是“闽都名人聚居地”外,其实还有一个不太被人提及的身份:全国首批由国家文物局授牌的社区博物馆,由1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组成。

社区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新形态,1967年建成的美国安纳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是第一座以“社区”命名的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关注历史文化与社会地理空间的有机融合,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名人故居等正好与之印证。于是在2010年《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中,形成以“地域+传统+记忆+民居”为特征的社区博物馆雏形。

社区博物馆建立的缘由,是对社区历史与集体记忆进行收藏与保护,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重视,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无形的社区理念、信念、规范等,促进社区价值的养成;利用坊巷间众多文保单位和历史名人故居,保护并展现三坊七巷富有地方特色的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体现活态的、民俗的、真实的、传统的文化内涵。

刘家大院是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中心馆。这座位于光禄坊的福建最大古民宅,总面积达4532平方米,曾是上世纪初福州首富“电光刘”的家宅,著名作家郁达夫也曾居于此。如今,这里有三坊七巷的浓缩展示,还成为博物馆的信息中心,游客可以在此查询社区博物馆的相关讯息。

刘家大院坐南朝北,规模庞大,布局工整,工艺精美,其建筑尺度和用材也很惊人: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长又宽,梁柱等结构构件硕大,天井里的石勒脚很多都是用整块的大青石砌筑,这也充分体现了南方建筑灵动通透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稳重和大气,展示了刘家的富足和气派,见证了福州商业发展中的一段辉煌。

当老宅遇到文创

除了三坊七巷这样的明星古厝,福州还有很多明清村寨古厝,如永泰龙口古厝、连江三落厝等,这些古厝和土楼一样,都是围拢屋式民居。

始建于宋朝的龙口古厝,由龙口祖厝、和也厝、宴魁厝、拔魁厝组成,共有房屋200余间,其中“鹤形路”是它最有意思的地方。鹤形路是根据五行八卦的要求,修建一条形似仙鹤的巷道,寓意兴旺长寿,巷道一头是入口处书斋,一头是龙口祖厝,中间弯弯曲曲的“鹤颈”长约150米,两侧墙基用鹅卵石铺成,意为鹤食之米。关于这条路有很多神异传说,说到底其实也是和家族崇文重学有关吧。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古厝并未成为历史“化石”,它仍在发挥最初的功能。不管是永泰古厝、连江古厝,还是三坊七巷,都是人们世代生活的“家”,明清时的石板、排水洞等仍在正常使用。

然而古厝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修缮问题。20多年前,古厝的修缮大多靠村民自发组织集资,村民们的集资都是出自对古厝千丝万缕的归属感。但这样的筹集资金毕竟有限,于是在近几年,社会资本慢慢进入古厝的修缮和保护中。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连江三落厝:在修旧如旧、保护为先的基础上,三落厝导入商业开发,400多年的老宅改造成了文创酒店,保留了古厝岁月痕迹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设计,使古厝焕发新的生命力。

2019年8月,三落厝作为乡村振兴和福州古厝改造的经典范例,出现在央视纪录片《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福建篇》中。它的改造不仅仅针对单个度假酒店,而是对戏台、街区、村落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空间的系统升级。传统村落和建筑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破旧衰败的模样,它成了艺术、休闲、娱乐的空间。

2019年修缮升级后的三落厝,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前被遗忘的村落聚起了人气,村民销售自制的土特产赚了财气,参与古厝改造的设计团队赢了名气,真正实现了三赢。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2021年6月至7月在福州召开。这是继2004年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后,时隔16年,又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盛会。作为承办地,福州要抓住“世遗大会”的契机,一方面要鲜明突出福州本地元素,集中力量宣传“福州古厝”,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例如朱紫坊、上下杭、冶山春秋园、烟台山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都得到保护升级。

但归根结底,人间烟火气是福州古厝的精神本质,如何充分利用古厝,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才是改造修缮的最终落脚点。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来源:新华社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