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展飞
闽侯县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在闽侯县鸿尾乡桥头村、上街镇上街村、竹岐乡半岭村、南通镇银安村、南屿镇玉田村等都发现有史前遗址。从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县,至今约2000年历史,形成310多个行政村(居)。在各个朝代的轮换变迁中,村庄及地方名称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化,随着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更改,体现了地名的时代性,包涵有许多文化的、美学的、情感的、历史的史料价值,形成了闽侯特有的地名典故。
西集里更名荣绣里
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宋绍兴年间属西集里,村里有一举子姓陈,名禾,字文秀,绍兴十二年(1142年)考中进士。历国子丞,权仓部郎官,提举广东市舶、提刑,江西运使,湖北参议,终朝请大夫,金紫光禄大夫。乡人尊为“义山先生”。娶浙江龙泉县林氏为妻,致仕后迁居到龙泉县。
陈禾有一孙子,叫陈垲,字子奭,自幼聪明过人,深得陈禾喜欢,对其倾心相授。陈垲长大后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在多位官员的推荐下,出任湖南沅江县令。宝庆元年(1225年),任宣教郎知湖北襄阳府彀城县令。端平二年(1235年)考中进士,成为史上少有的先当官,后考中进士的传奇人物。后出任司农少卿,以秘阁修撰出任庆元知府。淳祐三年(1243年),为平江知府兼淮浙发运使。受户部侍郎赵必愿的推举获评为“最”,升官阶一级,为大理寺卿。后知太平州。淳祐八年(1248年),陈垲来福建任职,身兼太中大夫、显谟阁待制、知福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充福建路安抚使、马步都总管、龙泉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等官职,成为福建的主要长官,上马管兵,下马管民。
陈垲在福建任职期间,应族人邀请,回闽县西集里大义村参加本族族谱的修订工作,受到当地官员乡绅的热情接待。陈垲非常高兴。大义陈氏族人向陈垲提出为族谱作序。陈垲也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兵部侍郞派下谱序》一文。陈垲离开之时,当地官员乡绅、本村男女老少皆来相送。陈垲深受感动,依依不舍地对大家说:“荣哉此行,何殊昼绣。”
里人送走陈垲后,对他的回归深感荣耀,根据陈垲“荣哉此行,何殊昼绣”之意,改“西集里”为“荣绣里”,大义村也称为“荣绣坊”。
南旗东游里
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有一个地方叫“东游里”,居住着环珠林氏一族。东游里有一座老房子,虽破损严重,但门口的旗杆碣还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当地有“歪歪门口出布司”的说法,说的是东游里环珠林始祖林桂,曾任广东布政使的职务。
据《福州环珠林氏族谱》记载,林桂,浙江嘉兴平湖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在翰林院当官。林桂精明能干,很得上司器重,官场上一帆风顺,嘉靖十二年(1533年),当上了广东布政使。
有一年,林桂从广东回京向嘉靖皇帝述职,恰逢嘉靖帝得病,卧床不起。林桂熟读医书,精通医术,觐见皇帝时,详细问起病况,回家后苦思冥想,拟就一方,不知是运气好,还是医术精,总之,药到病除。嘉靖帝龙颜大悦,称其“回朝顾主环珠林”。林桂后裔引以为荣,以“环珠林”作为堂号,延续至今。
为什么又称其居地为东游里呢?据《福州环珠林氏族谱》记载,南屿水西林林春泽与林桂为同科进士,林春泽在户部当官,林桂在翰林院当官,两人同期为臣,平时来往密切,有着深厚的感情。林桂在广东担任布政使期间,林春泽到广东肇庆府任同知,成了上下级关系。时岛寇横行,劫掠高州,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林桂熟知林春泽的才干,向朝廷推荐林春泽代理广东高州知府事。林春泽到任后,马上进行深入的考察调研,认为“官兵之害民,不足以收民心靖岛寇”,于是将官兵旧部悉行遣散,另组土著武装,部署方略,效果显著,终于平靖岛寇。林桂很快上报林春泽军功,擢任南京刑部郎中,出为贵州程蕃知府。
林桂在广东布政使任上十二年,欲致仕返乡,而此时他的家乡嘉兴平湖正在闹倭患,社会极不安定,这家是回不了了。林春泽知道后,邀请林桂迁福建定居,林桂非常乐意。在林春泽的安排下,林桂一家搬到南屿水西林对岸南旗居住。林桂安居之后,想起这次从广东任上到南屿之行,无官一身轻,一路上游山玩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因此称这次搬迁之旅为“东游”,将自己在南旗的新居称为“东游里”。林桂在东游里扶贫济困,建桥挖井,方便当地百姓,深受邻里称赞。林桂后人也在这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有的迁居到上街、福州市区等地安家发展。
青口苦竹村
闽侯县青口镇傅筑村,也叫付竹村,早年称之为“苦竹村”,属闽县积善里。新中国成立后,称为傅筑大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分出付竹(岳亭)、梅岭、梅溪、联光、青林和莲峰六个行政村。
明黄克晦《欸乃歌》诗云:“苦竹渡边苦竹枝,常思岭下常思谁。奴自不言谁得会,江风江雨自应知。”诗中的苦竹,指的就是苦竹村,苦竹渡就是现在付竹村渡头自然村,旧时为水陆码头,古时有驿道往常思岭。早年为什么会把村名称为“苦竹”呢?
相传,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队抵达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在此期间,郑和曾来到苦竹巡察,见这里背山临流,每到下雨,雨水把山上土壤带走,冲入溪涧,溪流瀑长,溪涧两岸成了乱石滩,浑浊的溪水带着泥沙冲到山下。山上水土流失严重,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郑和认为应当改变这种状况,百姓才能过上幸福安居的生活。为此,郑和发动当地群众在山上种竹,溪涧两岸也都种上竹子。竹子生命力旺盛,根系发达,不久绿竹成林,山清水秀,农田延绵,山上土壤不再被冲刷,溪水也清澈了,百姓山上种植获得了丰收。
山上竹子多了,笋也多了,百姓可以挖笋出售,增加了收入,慢慢过上好日子。村因竹多,加上笋的味苦,而称之为“苦竹村”。
鸿尾乡鸿尾村
闽侯县鸿尾乡鸿尾村与乡政府隔溪相望,东邻奎石、源口村;南与大模、官路、超乾村相望,穆源溪流经鸿尾村汇集后,往源口村注入闽江。鸿尾村山川景观奇特俊美,有“鸿雁北归,龙门旗展、狮虎西镇,龟蛇北伏,马放南山,穆溪东流,绿鼋把口”之称。这里为什么会叫“鸿尾”呢?
相传,明嘉靖年间,福建东南沿海屡遭日本倭寇的侵扰。猖獗时,大半个福建都在倭寇的控制之下,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福建巡抚谭纶、抗倭名将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一些民众为免遭受倭寇侵害,有的举家沿闽江而上向内陆迁徙,其中有一家人来到鸿尾这个地方,站在穆源溪岸边向北眺望,惊奇地发现鸿尾的群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鸿雁,雁尾部的山坡缓缓撒向流井厝、陈厝里和穆源溪一带,就决定选在雁的尾部处定居。这一家人在这里安居之后,就想为这里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认为这里的群山像一只雁,“雁”为“鸟”,又紧临闽江边,江边之鸟为“鸿”,“鸿”有“大雁”“鸿雁”之意,将“雁尾”改为“鸿尾”,表达了希望抒鸿鹄之志,大展宏图,兴旺发达之意,也抒发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从此,“鸿尾”的名字就一直流传下来。
尚干
闽侯县尚干镇地处福州的南大门、闽侯县东南部。尚干镇,汉晋时名上虞,宋时为闽县崇善西乡之待仕里,元改待仕里为永庆里,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尚干地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中有什么典故呢?
唐朝末年,淘江林氏始祖穆公,随闽王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以功官封左朝奉大夫。据明林有台《始祖穆公入闽记》载:“时梁开平三年,闽王令从已诸姓各择桑梓为裕后计。我祖眺台江览胜,于江之南郁然而爽旷者,枕峰也。见其川原丰腴,景物秀丽,ト宅而居焉,即今之归义里是也。”林穆因此迁居闽县归义里(今闽侯县祥谦镇枕峰村)。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淘江林氏十三世祖津龙,字若云,考中进士。历官迪功郎,户部尚书干办官。津龙子维本,以人才著闻,南宋德祐中,以荐辟授广东盐运使司事。由于当时南宋江山已经破败,林津龙不愿做亡国臣子,在战乱中弃官回枕峰村。不久,林维本自念国危不可复求,且位卑禄薄,也就辞官回家。林维本娶妻郑氏,永庆里塔林村(今尚干)人,夫妻恩爱。不久,林津龙夫妇双双病死,葬闽县光裕里筹岐村乌岩岭(今长乐县境内)。
宋朝政权为元朝所取代,到处都在战争,加上父母双双病死,林维本心灰意冷,常带着妻子郑氏到永庆里塔林村居住,郑氏一家总会热情地招待他,林维本心情好了许多。
林维本在永庆里塔林村居住时间多了,对这里的环境也更熟悉了。林维本通过对地形的观察认为,原来省城福州到闽南一带所走的驿道从方山经过,自宋宣和六年(1124年)驿道改从枕峰坐船去省城,枕峰成了交通要道,枕峰的龙脉被驿道断腰了,不利于子孙长久之计,并且认为五虎山脉像一条巨龙一路延绵向东结脉于永庆里塔林山,这里更有利于子孙将来的发展,于是就把产业迁到永庆里,后来带着一家人迁居到塔林村。
林维本迁居到塔林村后,为了怀念过世的父母,以父“户部尚书干办官”之衔,向元朝申报改塔林村为“尚书干”,由于元朝政局动荡,此事无果。
明成化八年(1472年),淘江林氏二十世祖號,字世调,号双松,自号“三江渔隐”,以书经考中进士。林 號得中进士后,在京等待安排官位。期间,恰逢宪宗皇帝下旨,要求各地方官上报孝子、节妇、烈女等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以便统一表彰。林 號得知这一消息,就想向朝廷提出塔林村更名为“尚书干”。
为了使更名顺利,林號拜访了他的老师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向他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得到老师的大力支持。商辂听了林號的诉求,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答应帮助他。商辂上朝时向宪宗皇帝上奏林 號申请,得到皇帝的准许,把塔林村更名为“尚书干”,后简称“尚干”,一直延续下来。
《福州晚报》2021年4月16日 A15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