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党史系列专题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血战降虎
2021-04-2107-44-23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在福州近郊降虎村的一片葱郁树林间矗立着一排陈旧的木头柱子他们在鲜红的党徽边静静地讲述着一场在几代降虎村民之间,口口相传的战斗。 

1934年8月10日,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了降虎村的宁静,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侦察警戒部队,与尾追的国民党87师522团的前卫部队,在降虎与桃源之间的梧桐山遭遇,并展开激战。

先遣队参谋长粟裕当即率领第2师迎头先行投入战斗,国民党522团的主力军也随后赶至,拉开了血战降虎的序幕。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即兵分三路进攻1师迂回包抄敌人后方, 2、3师分别进攻占领降虎的两个山头,而后便向敌军阵地发起多次进攻。

先遣队的猛烈攻势,让敌方接连四次向师部请求支援,率先抵达的敌机,以轮番的轰炸扫射阻击红军进攻,战势一度陷入胶着。

下午三时,先遣队派出一部分队伍突入敌方阵地,“距阵地仅三十米”“肉搏半小时”。国民党战报中的寥寥数语,勾勒出先遣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

而在这场激烈战斗的背后,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所肩负的一项艰巨使命。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东北、华北。蒋介石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决反共。再加上第五次反“围剿”的节节失利,令中央苏区的处境雪上加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此形成。

先遣队由红七军团组成,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刘英任政治部主任、粟裕任参谋长、曾洪易任中央代表,于1934年7月6日从江西瑞金出发,进入闽、浙、赣、皖等地。

队伍有一半福建籍士兵,他们收到的指令是深入敌区宣传抗日,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事实上,根据时任先遣队参谋长的粟裕后来回忆说:“这支队伍更重要的目的是吸引和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以配合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但是这份指令却因党内‘左’倾路线影响而未能及时传达,先遣队面临的更像是一场充满着未知危险的任务。

先遣队进入福建之后,一路攻下大田、樟湖坂、水口等地,于1934年7月底挺进闽江北岸,此时,他们收到了“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的指令。 

先遣队的到来令驻扎在福建的国民党当局惶恐不安,部署海、陆、空多方兵力严阵以待。

8月7日晚,先遣队发动夺占福州战斗,因兵力有限,缺乏攻城装备等原因,先遣队的几次强攻均未奏效。9日凌晨,红军全部撤出,决定取道福州北部,以此向闽东转移,而这条路上的必经之地便是降虎。

当先遣队抵达降虎时,已被敌人一路疯狂的追击咬上,他们决定歼灭尾随之敌后再前进。

但是这场战斗远比预想中艰难,第2、3师与敌方鏖战至天色转黑,未得到片刻喘息,又遇敌方援军来袭。

而原计划包抄敌军后方的第1师,同样遭遇敌机轰炸,为了保存实力,先遣队于当天果断撤出战斗。此役,我军虽毙伤敌近二百人,俘敌六七十名,但自身也伤亡惨重,血染战场。 

革命的成功,少不了一批人用热血和信念感染另一批人,降虎战斗就是如此。部队撤出战场后,得到连罗苏区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大力帮助,迅速救护和医治红军伤员,为中国革命保留了希望的火种,村民自发收容烈士遗体,也告慰了那些为了革命胜利永远留在了降虎地域的红军战士们。

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浴血奋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敌人“围剿”中央苏区的重兵压力,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助燃星星之火燎原千里,更将“抗日救亡”的呐喊传向八闽大地,点燃无数人挽救家国存亡的拳拳之心。

赤血长殷,忠魂不灭,斗转星移间,先遣队旗帜上的那一抹红色,早已成为降虎不变的底色。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