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录|抗日烈士张敬:慷慨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2021-04-2405-32-35来源:《荆门日报》

image.png

1619257235620623.jpg

张敬将军

image.png

抗日忠烈张敬将军故居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5月,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处,著名作家老舍曾来荆门抗战前线,采写了一篇《七弹呈辞》的著名通讯,在当时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发表,后来还被收入学生课文。文中记录了令人悚然的战争的残酷和野蛮。

今天,我们仿佛从战火的陈烟中,领悟到张自忠将军面对日军惨不可言的残暴,用生命大写一曲绝命颂:“我对得起……民族!一切……良心……平安!”

而紧随张自忠将军其右的张敬将军,在尸林间且行且颤,握着左轮手枪,左打、右打……保护着张自忠。当屠尽所处独剩一人时,他仍抱着机枪向敌人扫射……当日军数把刺刀插入张敬将军腹部,腹破肠出时,张敬将军向侵略军怒目而视,应着张自忠的气息喃喃垂应道:“一切……良心、平安!”

名将张自忠慧眼识英才 

张敬(1908—1940年),福建福州人。早年毕业于中央陆军炮兵学校。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炮兵学校深造。回国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78师炮兵连连长、炮兵营营长;第5战区青年团大队长、司令长官部作战科科长、干部训练团第3大队长;第33集团军司令部上校作战参谋,少将高级参谋。在第二次随枣战役中,他与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一起率部渡河与日军血战,为国赴难,年仅32岁。他是抗战时期我国战死沙场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张敬与一代抗日名将张自忠的相识,纯属偶然。1939年秋,张自忠赴均县视察33集团军后方留守部队,并以第5战区副总司令身份视察五战区有关部队时,受主持第5战区干部训练学校工作的老朋友张寿龄之邀,就近视察了5战区干训团。视察过程中,他发现第3大队的内务整理得非常整洁,赞不绝口;并询问第3大队队长的姓名、经历和特点。张寿龄告诉他大队长姓张名敬,此人属科班出身、精明能干、有胆有识、工作扎实、作风顽强,是个年轻有为的优秀军官。张自忠听后一下子对张敬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他对张寿龄说:“老朋友,能否请你忍痛割爱,让张敬到我那里去干吧!”张寿龄欣然地说:“我没意见,但这事还要他本人拿主意!”“那就违请他过来,我与他面谈。”张自忠有些迫不及待了。十分钟后,一位英气勃勃的年轻中校军官跑步来到张自忠跟前,“啪”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如钟洪亮地报告:“张敬奉命来到!”张自忠还礼后,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张敬大队长,你愿不愿意跟我到33集团军去工作?”张敬久慕张自忠大名,见他点了自己的将,内心十分高兴,当即朗声作答:“愿意!”“你跟着我,不仅要吃很多苦,还有战死沙场的危险,可不像在战区司令长官部,条件既好,而且比较安全;你可要仔细考虑清楚。”张自忠叮嘱道。“能追随张总司令抗日杀敌,是我毕生所愿,我自不会有半分踌躇。”张敬回答得十分干脆。随后,他欣然办了一切调动手续,便主动收拾行装,随张自忠到33集团军报到,就任了司令部上校作战参谋。

屡立战功深受张自忠器重

张自忠的确独具慧眼,张敬果然才识过人,身手不凡,工作能力极强。他不仅掌握先进的军事理论,而且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步炮协同配合作战战术的研究更有其独到之处。由他负责制订的作战计划,精细严密,绝无破绽。数月之中,张自忠按照他制订的作战计划和指挥的几场重要战斗,均取得辉煌战绩,予敌重大杀伤。33集团军中将参谋长张克侠和副军长李文田中将对他均极为赏识。张自忠更是如获至宝,视作军中奇才培养。1939年年底,张自忠特呈报军委会铨叙部,将其破格晋升为少将高参,并准备进一步提拔重用。张自忠对他说:“像你这样有能力、有头脑、有理想的革命军人,实不多见,等你再经历—些大阵仗,过一阵子我要委你以重任,让你去独当一面。”张自忠治军较严,素有“剥皮将军”之称,而且对部下从不“封官许愿”,同自己的下属讲这样的话,对将军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可见他对张敬的器重和信任,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渡河督战。1940年初,张自忠兼任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司令部设在襄河西岸荆门。所部3万人担任襄河河防及大洪山和江汉平原的守备任务,其中部分兵力固守襄河西岸阵地,主力配置于襄河东岸长寿店以北地区抗击日军。4月,日军第11军调集4个师团及其他部队约15万人,发动了第二次随枣战役,意图控制长江交通,彻底切断通往重庆的长江水系和汉江水上运输线。

5月1日,随枣战役正式打响。东北方向的日军第13师团兵分3路,向襄河东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守军力战不支,于5月3日全线溃退。听到河东阵地失守,张自忠心急如焚,于6日晚决定亲率手枪营和兵团预备队74师渡河督战,联络河东各部,向日军进行反攻。

5月7日拂晓前,张敬与张自忠、副军长李文田率74师(辖443团、444团)和司令部手枪营约4000余人,在茫茫夜色中,从宜城窖湾渡口架桥渡过宽阔浩荡的襄河,奔赴河东战场。9日黎明,部队北进途中在襄河东岸的二郎庙与日军一部遭遇,将敌击退,斩获无数。上午,38师师长黄维纲率部前来会合。张自忠指挥部队马不停蹄,继续向北攻击前进,先后在新街、白庙、方家集等地与日军发生激战,毙敌甚众。3天内,过河部队与河东各部陆续取得了联系。河东将士得知张自忠、李文田、张敬等高级将领亲临前线,顿时士气大振,大举反击,几乎将日军后路完全切断。

5月11日,日军为挽回河东局势,第13师团和39师团共数万余人掉头南下,全力攻击我军河东部队。我军河东部队虽为5个师,但总兵力仅有2万余人,只相当于日军一个师团,武器装备则远逊之。张自忠采纳了张敬的建议,立即调整部署,乘来敌第13师团立足未稳,集中兵力予以迎头痛击。敌我双方在峪山、黄龙档、琚家湾、曹家大湾、梅家高庙……一路激战,一路厮杀。仅梅家高庙一战,就毙敌第13师团1400余人。此后,我军又在耿家集一带与敌激战。

13日晚,经与李文田、张敬、黄维纲等商量,张自忠决定把部队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张自忠和李文田、张敬率74师和司令部手枪营为右纵队;黄维纲指挥38师为左纵队,分头抗击日军两个师团的合围,并相机接应其他河东部队。不幸的是,张自忠司令部所用密码于当日被日军第11军通讯部队破译,我军一切部署均被日军获悉。而我军却毫不知情,我河东各部顿时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又是几番恶战下来,张自忠所率右纵队伤亡惨重,15日下午4时,部队到达南瓜店以北的一个名为杏花山山沟时,余部仅剩1500余人。日军根据截获的电报,判定我河东张自忠部及最高指挥机关就在杏花山上。于是调集5000余人在大批飞机、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猛攻。战至16日上午,我河东部队又伤亡上千人。此时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在此生死关头,张自忠的老战友、老朋友李文田也挺不住了,再次劝说张自忠转移。但张自忠却安排李文田率部分部队掩护国际友人从后山一条通道撤出战场。由于未能奏效,李文田则自己带着两名卫士俏然离去。

视死如归壮烈殉国 

张自忠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为了保护干部和国际友人以及西北军的一点人脉,他安排伤病员和苏联顾问、徐惟烈顾问、李致远参军、参谋处长吴光辽等高级幕僚转移。又命张敬迅速转移,但张敬坚决不从。张自忠勃然大怒:“我已经老了(张自忠享年49岁),无所谓了,只求良心平安。你还年轻,要为国家为民族做的事很多,前途不可限量。何必为我去随葬!”张敬说道:“总司令不必多言,要走你走,我来断后。”见来硬的不行,张自忠又来软的,好言相劝:“看今日情势,不走决无生还可能。我已抱定必死决心,你还是快走吧。”可张敬软硬不吃,张自忠无可奈何,重重地叹了口气,虎目中泪光涟涟:“张敬,我果然没有看错你。只不过可惜了,我不该把你从干训团要来的!”张敬也动了感情:“总司令,人生自古谁无死。作为一名军人为抗战牺牲,本身就是件光荣之事,能随您共赴国难,那是我张敬三生有幸!”

下午2时左右,日军又发起攻击。张自忠在右臂被炸伤、左臂被击穿的情况下,带伤督战。张敬矫若游龙,手持左轮手枪和一挺轻机枪保护着张自忠,并对部队退回来的散兵一面走一面高喊:“张总司令在此,谁也不许后退!”张自忠喊:“敌退,快打!”张敬传呼:“敌退,快打!”张自忠命令:“快,左击!”张敬也高呼:“快,左击!左击!”战斗中,张敬发现一名浑身是血的连长带着几个伤兵败退下来,立即蹿上去挡住那名连长:“怎么回事?”连长回答:“鬼子太多,火力太猛,实在顶不住啊!”张敬用机枪顶住连长的胸口:“马上反击,不然就地正法!”已经多处负伤的连长狠狠—跺脚,带领土兵又返身冲向了敌人。

身经数创的张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步步逼近、怪声吼叫的大批日军,他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顽强,率余部浴血拼杀,将十倍于己的绝对优势之敌,阻于山脚下长达两个多小时。

厮杀在风雨中持续,血雨腥风笼罩了整个战场。被围官兵已所剩无几,张自忠身先士卒,操起冲锋枪向日军猛烈扫射,全身又数处中弹,右胸洞穿,血如泉涌。他躺在地上对张敬说:“我不行了,你快带他们突围,我自己有办法。”说罢拔出佩剑自戕。张敬大惊,急忙拉住张自忠,副官朱增源将短剑夺下。张自忠在弥留之际,仍在焦急地催促张敬等人快走,喃喃自语着:“一……切……良心……平安!”下午3时许,张自忠为国捐躯。

这时,一群日军已冲至跟前。张敬从张自忠身旁一跃而起,举起手枪,一枪一个,连毙几名敌人,后因子弹打光,日军一拥而上,把刺刀捅向他的胸膛,张敬奋力夺枪,马上又有四五把刺刀同时刺中了他。此时,张敬怒目圆睁,訇然倒下,那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3时前后。(古学勤)

(本文根据张自忠将军之女张廉云提供情况整理)

(来源:《荆门日报》2015年8月26日 06版 专题)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