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教程】框架的设计原则
2021-04-3003-09-04来源:中国方志网

  地方综合年鉴框架主要坚持全面系统、特色鲜明、稳中求变的设计原则。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突岀特色,在保持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栏目设置。 

  一、全面系统 

  (一)全面性 

  框架设计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是由其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给读者提供更多资料的要求。地方综合年鉴要全面反映特定行政区域的基本情况,其框架设计必须有极高的概全率。但是,全面性又是相对的,全是有重点的全、有选择的全。对各行业、各领域发展变化情况的反映,要抓住事物的现状、本质和主流。框架设计应把握全局,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与社会、宏观与微观、共吋性与历时性、动态与静态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地年度内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大体情况以及大事、要事,保证门类齐全和内容完整。 

  全面性要求综合情况、动态信息、辅助资料、检索系统四个部分齐备,缺一不可。但从编纂实际看,内容缺门漏项的情况相当严重,或缺概貌,或缺人物,或缺文献,或缺统计资料,或缺附录,或缺索引。在动态信息部分,不少地方综合年鉴的社会生活部类内容较为单薄,只有民政、民族事务、宗教事务、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内容,而对婚姻、家庭、习俗、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文化、社会组织、社区建设等内容没有反映,很难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兴行业,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租赁业、会展业、物流业、家政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由于组稿难度大等原因,许多地方综合年鉴缺少记述。还有一些地方综合年鉴在内容取材上畸轻畸重,反映部门事务性工作,如会议、检查、竞赛、宣传等活动较多,反映行(事)业发展情况较少。如医疗卫生,反映卫生局工作多,反映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内容少;科学技术,反映科委、科协工作多,反映科研活动、科技成果少。[1] 

  (二)系统性和连续性 

  社会生活、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方综合年鉴以栏目形式将若干关联的内容组合而成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料单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地方综合年鉴以年为限,连续编纂,逐年出版。因此,框架设计必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做到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作为一部独立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一部地方综合年鉴就是一个整体,类目与类目之间、类目内各分目之间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均衡,统一协调,不能支离破碎、主次不分。如果框架结构设计不当,难免造成内容的杂乱无章,使地方综合年鉴丧失了自身独有的特性。框架结构设计必须立足整体,在注重各部分内容之间有机联系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特点和层次。作为逐年编纂的出版物,框架设计还应注重内容资料的连续可比性。在介绍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或重要成果时,要注意前后衔接,注意来龙去脉。许多重要资料,如产业、行业、事业等发展情况,每卷都应收录。地方综合年鉴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向读者提供纵向可比的连续性资料,反映事物发展的轨迹和规律。[2] 

  二、特色鲜明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九条明确规定:“年鉴框架应突出年度特点和地方特点。”框架设计缺少个性和特色,会导致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的雷同化。应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地情研究,提升理性思维,不断探索创新,设计出个性鲜明的框架结构。 

  (一)处理好全面记载与突出特色的关系 

  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要处理好全面记载与突出特色的关系。全面记载是基础,突出特色是重点,两者应统一于整体框架设计之中。[3] 

  框架设计,既要全面完整地反映本地区的年度综合情况,又要努力突出本地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类目设置全面、合乎逻辑要求和通行分类标准,使本区域各方面的主要内容都能“对号入座”,有地方可收录。以此为基础,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山林地区,林业可单独设类;水乡地区、沿海地区,水产养殖、海洋渔业均可设置相应的栏目;建筑业发达的“建筑之乡”,建筑业独立成类,建筑业不发达的地区则可将相关内容并入城乡建设等类目;侨乡可有侨乡类目;“长寿之乡”可设反映“长寿之乡”特点的栏目等。反之,一些县级年鉴面面俱到、分类过细,将军事、社会科学等某些地方弱项勉强设立部类,全面有余,重点、特色不足。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又敢于厚此薄彼、张扬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千鉴一面。 

  从实际情况看,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趋同情况较为普遍。部分地方综合年鉴除在特载、专记或亮点、特色内容表现形式方面略有区别外,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城市,在框架设计上大同小异。从主体内容和结构上看,很难区分一个地区的等级规模,也难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性质和功能,更不能反映区域发展的个性和特色。[4]县级年鉴大都照搬省市年鉴的框架,内容空泛,资料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框架结构趋同,客观上有地区发展同质化的因素,但从主观层面分析,则是编纂者对地方个性缺乏深入研究、编纂理念和思路缺乏创新、照抄照搬的结果。一部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年鉴,是结合实际创新的产物。 

  (二)突出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 

  框架设计要把握时代脉搏,找准热点,展现时代特色。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地方综合年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中的新成就、新典型、新事物、新情况以及新问题是其记载的主要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和时局的变化,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具有时代气息的热点问题、社会热门话题,从当地实际出发,对框架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调整补充,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框架去载录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科学、合理地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内容,使地方综合年鉴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 

  挖掘大事要闻,凸现亮点,彰显年度特色。地方综合年鉴主要记述特定行政区域一个年度内的事情,具有较强的年度性,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感、年度特色。在框架设计中,不能“年年岁岁长相似”,而要做到年年有新意,对框架进行适当的微调,坚持常编常新。这要求在注重连续反映一个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情况的同时,挖掘年度内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体现新成就、新情况、新进展、新经验、新问题,凸现年度亮点,通过框架设计展现给读者。 

抓住发展中心,突出重点,显现地方特色。由于各地所处的区位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人文历史不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方略、措施不同,各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应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应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从历史回溯中梳理地方特色,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中反映地方区域特色,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从文化底蕴中张扬地方人文特色。抓住这些与众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突出地方特色、记述发展轨迹的框架,框架的个性就能显现出来。地方特色越鲜明,地方综合年鉴就越具有生命力,越能显现出个性。[5]

  (三)突出特色的具体方法 

  地方综合年鉴突出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方式方法很多。既可通过装帧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也可通过彩页编排体现地方年度特色;既可通过具体文字记述体现特色,也可通过类目、分目的不同设计体现特色。[6] 

  设置特色类目。地区与地区之间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积淀、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成为地区的特点或特色。在进行框架设计时,应抓住这些地方特色,设置相应的类目。如《广西年鉴》的民族、《广东年鉴》的侨务、《上海年鉴》的浦东开发开放、《南京年鉴》的历史文化保护、《南通年鉴》的沿海开发、《太仓年鉴》的太仓港、《秦淮年鉴》的秦淮风光、《浦东年鉴》的要素市场等类目,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设置特辑、特载、专记、年度关注等类目,收录特色内容。各地政府每年的工作重心都有所变化,各行各业每年的工作都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经济社会发展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新的亮点。从中选取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社会关注度高的新事、特事,在特辑、特载、专记中集中反映,能及时便捷地反映区域特色和年度特色。如《广东年鉴(2013)》的特辑类目更名为年度关注,并更新全部内容,突出反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广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八个行动计划”付诸实施、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开通运行、广东公共财政支出2/3投入民生、广东海洋经济总值突破万亿元、广货网上行拓展市场空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广东运动员伦敦奥运会取得好成绩等独具特色的内容;《江苏年鉴(2014)》的特载栏目,重点记述和反映江苏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江苏发布“新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并通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率先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年度大事。 

  设置特色分目。如《山西年鉴(2014)》的煤炭工业、电力工业、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上海年鉴(2014)》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交流、会展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旅游节,《广州年鉴(2014)》的广州南沙开发区、广州空港经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栖霞年鉴(2014)》的中国南京液晶谷、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江苏金箔文化产业园、南京仙林物联网产业基地、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高校科技园等。  

  通过更新条目反映年度动态,突出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如《武进年鉴(2014)》旅游业类目下设春秋淹城旅游区分目,收录概况、宝林寺试开放、春秋五霸鬼屋建成投运、首届淹城樱花音乐节、第二届国际小丑节5个条目,其中有4个是全新的选题,新颖性、特色性明显。为突出特色,在条目的组织上,还可通过发挥组合优势,合力渲染区域特色。扬州是“淮扬菜之乡”,也是中国烹饪协会命名的全国第一个菜系之乡。《扬州年鉴(2003)》饮食沐浴服务业分目,选用了概述性的餐饮业条目,配合淮扬菜餐饮名店、扬州名菜、淮扬菜烹饪大师名师、《扬州炒饭标准》公布、淮扬菜美食节、春晖宴菜单等特色条目,用一组条目把扬州餐饮业的个性化特点、年度特色鲜活地表现出来,使扬州餐饮的“扬”味十足。[7] 

  通过彩页编排强化地方特色。图片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信息,弥补文字信息的不足,提高地方的知名度。要多选择资料性比较强、能客观真实反映地情、主题鲜明、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图片。《上海年鉴(2014)》卷首图片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年人最喜爱的上海十大公园、轨道交通20年、石库门、苏州河等,《广东年鉴(2013)》图片专辑《岭南风采》设置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广州南沙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专题。《江苏年鉴(2014)》中《图片专题》,设江苏要闻、2013·最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正式通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2013年江苏环境状况、书香江苏、生态江苏7个栏目。这些图片特色鲜明,读者喜闻乐见,使年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年度气息。 

  上述突出框架特色的五种方法中,最能体现编纂者意图、在框架结构上能明显呈现的是前三种方法。其中设置有特色的类目、分目,能拓展反映特色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料。而通过条目来体现特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设计有地方特色的栏目,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应违背栏目编排的一般原则。通行的原则是从全面到具体,从综合到专项,从重点到一般。不能因为某些资料反映了本地优势项目,就靠前排。二是注意防止无限升级。在框架设计中,对一些层次较低而又有必要突出反映的事物,可适当升级。[8] 

  三、稳中求变 

  (一)框架要保持相对稳定 

  地方综合年鉴连续编纂出版,其框架一经确定,便应保持基本稳定, 在逐年编纂、连续出版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和改进,使之日趋完善。要保持基本资料的连续性,设置的栏目不能断线,便于逐年反映,使读者能看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可以对某些资料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了解其中所发生的变化。否则,将导致所载资料信息前后脱节,影响地方综合年鉴功能的发挥。[9] 

  (二)正确处理框架稳定与创新的关系 

  一部好的地方综合年鉴,应该是框架稳定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年度性是地方综合年鉴的基木属性。年度性决定它必须为读者及时提供新情况、新资料,必须记录现实并为现实服务。也就是说,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必须常编常新。而为了保证内容能够推陈出新,框架就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不断地有所调整、有所变化。框架的变是绝对的、经常的,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变是为了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的资料价值;不变是为了培养读者的检索习惯,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的使用功能。[10]在实践中,处理好框架稳定与创新的关系,一般做法是保持基本框架相对稳定,每年通常仅对基本框架进行微调,通过更新条目,实现框架和内容的更新。 

  (三)与时俱进,调整框架 

  框架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和读者对地方综合年鉴资料的需求,灵活地设置栏目,逐年更新分目、条目,真正把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记录到地方综合年鉴中,达到其传播信息、服务大众的目的。 

  调整框架要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应适应社会发生的变化,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切实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对地方综合年鉴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对人民生活、政治文明、民生民情等单列类目予以集中记述。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中共中央又提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地方综合年鉴要在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反映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不少地方综合年鉴善于根据时代发展变化,通过对栏目的逐年微调,吐故纳新,使基础框架和主体内容始终保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性品格。《广西年鉴》从2001年至2010年,新设的栏目(主要是分目)共28个,其中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同胞投资经济、西部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区建设、保税区建设,还有证券期货上市公司、口岸管理、海事管理、森林资源培育、园林花卉、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爱国卫生运动、农民工、社区、慈善事业等。在新设栏目的同时, 还淘汰了乡镇企业等七八个过时的栏目。《江苏年鉴》从2008年起,对原有类目逐年进行调整,至2014年,设图片专题、特载、重要文献、大事纪要、省情概览、政治、法治、群众组织、公共管理、开放型经济、经济结构、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台港澳交流、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大众传媒、医疗卫生、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收入与消费、公共安全、军事、市县(市区)建设、附录、索引33个类目,基本形成了体现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整体设计。《扬州年鉴(2008)》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产业发展、旅游业推进、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内容,分别开设专栏,并进行浓墨重彩的记述。许多年鉴加大对纪检监察内容的记述,充分反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专设法治栏目,记述法治政府建设、保证司法公正、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综合年鉴比较保守,栏目多年不动,框架缺乏新意,致使许多新事物、新资料与其无缘。有不少地方综合年鉴只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栏目,未见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的栏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未得到全面反映;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栏目比较突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栏目略显薄弱。 

    

  注释: 

  [1]杜仁彬:《论县(市)年鉴的框架设计》,《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年第2期。 

  [2]李今山、范作义等:《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3页。 

  [3]姚震:《浅谈强化地方综合年鉴的区域特色》,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 

  [4]牟国义:《年鉴质量问题浅析》,载《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1期。 

  [5]刘春龙:《创设个性化、特色化年鉴框架的思考》,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 

  [6]莫秀吉:《省级综合年鉴框架设计比较研究》,《年鉴论坛》(第三辑),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年版,第80~81页。 

  [7]姚震:《浅谈强化地方综合年鉴的区域特色》,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 

  [8]许家康:《年鉴框架设计的作用及设计原则》,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年第4期。 

  [9]鲁孟河:《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载《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6期。 

  [10]许家康:《年鉴主编的基本职责》,广东省情信息网http://www.gd-info.gov.cn/shtml/guangdong/fzzc/njgz/lvtt/

2011/09/01/49187.shtml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