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乌龙江大道上车来车往。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福州高新区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30年来,数以千计的企业在这里落地开花,迸发出汹涌澎湃的发展动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改革创新、提升质效,仍是高新区的底气与动力所在。当前,福州高新区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强的使命感,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便捷精准的政务服务、高效完善的政策保障、熠熠发光的商业机遇……以新气象打开新世界,高新之上,再攀新高。
以“硬措施”托底“软实力”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福州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区域能评”改革,通过建立区域“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内的项目实行能评管理,对“能耗负面清单”之外的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备案制,原本以月为周期的审查时限缩短至天,实现备案审批流程“最多跑一次”,也实现更大幅度的“放”和更加精准的“管”。截至目前,已为福建耀美实业有限公司等890家企业简化流程。
“以前,企业项目立项时需要进行节能审查。用电量一年在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节能审查时间约需要1个月,费用在5万元~20万元,流程多、费用高、耗时长。‘区域能评’改革实施后,负面清单外的项目无须再进行节能审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陈昕告诉记者。
“区域能评”改革只是高新区行政审批局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生逢改革的高新区从不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实干为要的劲头,30年来,谋划实施了一批又一批改革举措,推动形成一条具有“高新特色”的新路子:在省、市率先试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设立“2号公章”、“一企一议”、人才举荐和“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机制;建立一级财政金库,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重点项目前期手续代办、全员招商、厂房代建、“企业诉求服务中心”等政务服务……高新区打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助推形成“管理扁平化”“办事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要素完整、供给有效、动能接续、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环境。
改革力度有多大,企业最有感受。“在智能光影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前期审批手续上,高新区行政审批局为我们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全程协助我们梳理流程,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等,都是代办专员帮忙协调办理的,真没想到,高新区服务这么周到!”福建众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今年,高新区在免费代办企业设立的基础上,在省内率先推出“纳税零申报企业的代理记账服务”和“工商年报公示”服务,瞄准企业的“堵点”“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优化营商环境。
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资料图片)。
坚持创新发展“核心密码”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改革,赋予福州高新区创新的基因,集聚创新、创业、创造、创投的主题街区——“创客大街”应运而生。
今年3月,创客大街项目启动建设,北起高新区科技东路、南至浦上路,整合串联高新区创新园1期~4期、光电产业园、紫光小镇等园区内地块,形成一条贯穿橘园洲大桥、浦上大桥的科技走廊,营造交流碰撞、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更多新业态在高新区落地生根。
30年来,从基础研发到高新产业集聚,一批批高新企业的攻坚核心技术在这里崛起,将科技创新转换成生产力,实现创新领跑。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力普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戴姆勒研发中心、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创新龙头成为高新区亮眼的“名片”,福大百特、恒锋科技、仙芝楼、福耀模具等40个省级以上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各领域的“锦囊智库”……其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拥有4个国家级和20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已取得一系列以光学晶体为代表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建立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塑造创新活力的核心支撑。今年初,高新区出台扶持创新政策,发布《创新发展政策汇编》和《金融政策产品汇编》,涉及23项110条惠企政策,为人才招引、青年创业、自主知识产权扶持、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发展、园区标准化建设等营造良好环境。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还起草《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十条措施》《关于扶持“三创”政策的四条措施》实施细则,通过设置服务企业工作群、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详细解读、精准服务,切实推进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高新区人才公寓。
打造人才发展高地
推动产学研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源动力,近年来,高新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深化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人才项目孵化器、“侨梦苑”等建设,创新运用“尖端人才+高端平台”“团队+基地+成果”“高校人才+高企+订单”“创客+孵化器+科技金融”以及“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引才模式。
政策体系上,今年,高新区又拟定了《关于鼓励引进创业创新创造人才扶持奖励的若干措施》《鼓励引进首席专家服务和奖励暂行办法》《人才政策8条措施实施细则》初稿;完成汇总编排《人才政策汇编》;对接人才集团、青创未来、广生堂、中海创等企业探讨“旗山杯”“旗山论谈”活动相关事宜,初步制定“旗山论谈”系列活动总体方案,拟定生物医药专场、区块链、产学研项目与投融资项目等多个主题分会场……不断推进产业、学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与融合。
随着各项措施的有力推进,引才计划初显成效。如今,高新区集聚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重点专家、省以上人才计划专家60人,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一个“人才高地”逐渐形成。做好人才服务规划,仍是高新区接下来人才工作的重点。“高新区继续把产业项目作为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发挥高校资源、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福州高新区产学研办主任姜昌国说。
今年,产学研合作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依托高新区产学研平台,福建浩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澳大利亚CSIRO共同参与的跨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围绕“海水电解制氢技术”展开研究。浩达智能作为拥有专业电极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依托中科院、CSIRO的前沿研发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高新区积极为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的科研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浩达智能董事长刘文崇说,“高新区用满满的‘干货’和诚意,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让优秀人才扎根高新、服务高新。”
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高新人从5平方公里起步,创新的步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站在建区30周年的新起点上,高新区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建设,锐意进取、奋勇前行,以新一轮改革创新,朝着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加速迈进。
福州高新区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橘园洲大桥扩建,方便高新区人民通勤出行。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郑帅摄
李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潘倩 通讯员 洪见文 汪炜娜 陈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