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浩鹏
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跟随内阁首辅叶向高南来,首次将天主教传入福州。此后因为清王朝禁教,福州在清朝中前期就基本上没有传教士的身影了。传教士再度大规模来到福州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客观上推动了福州的近代化和国际化。
1840年后传教士再入福州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但福州对于西方人进入城内比较排斥,因此也和其他口岸城市一样出现了反入城斗争。1844年6月,英国驻福州首任领事李泰国来福州上任,福州官方没有给予任何礼遇。官方代表尚且如此,遑论传教士。英国传教士一度想要放弃在福州的努力,以温州作为替代。
当然,最早来福州的传教士中,有一部分还是通过自身努力很快融入福州的本土社会。美国传教士怀德和麦利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美国新教差会“以美会”最早来榕的传教士怀德,一到福州就聘请了当地老师来教授自己福州话。1851年,怀德尝试用福州话翻译《圣经》的部分章节,此举获得成功。麦利和也是最早掌握福州本地方言的传教士之一,他1848年4月来到福州,1849年1月就能够用方言与福州郊区的老百姓进行交流。近代来福州的传教士多系新教徒,且多来自美国,与天主教徒因为坚守教义易与本地民众产生冲突所不同的是,新教差会相对比较温和,因而近代福州教案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不及其他地区。
传教士与近代福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福州在近代史上也曾经是一个出版中心,由于传教士传教的需要,福州的出版业也因此被带动。1859年美以美会在福州设立了罗扎里奥·马卡尔出版公司,俗称美华印书局,这是近代早期福建地区最大的图书出版机构。传教士还在福州创办了《福州捷报》《福州府差报》等诸多报纸,客观上对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传教士还在福州创建了众多教会学校。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杨顺创办了福州第一所教会学校保福山学校,专门招收贫寒子弟,并且免收学费。其后,在传教士的推动下,福州出现了专门招收女学生的教会学校(女塾)和专门招收男学生的教会学校(男塾)。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格致书院、毓英女中、鹤龄英华书院等都在清末相继开办。福州近代最早的高等院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也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传教士与近代福州的风俗改良
近代福州社会有很多自古代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根据在福州生活过的传教士回忆录记载,福州城里除了极少数贫困家庭,其他家庭的女性都在童年时接受了缠足;政府的救济金只有很少部分到了穷人手里,位于福州城北的孤贫院基本不起作用。有鉴于此,传教士在传入西医和改良女俗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如引入了公共防疫的概念,最早创办了西式医院,致力于医治福州的鸦片成瘾者,其中比较著名的医院有柴井医院、塔亭医院。在改良女俗方面,传教士不仅创办了女学堂,还设立了育婴堂,旨在收容当时社会上的弃婴。福州的新教差会还积极主张废除缠足、童养媳等旧俗、陋俗。
传教士与福州茶叶贸易的兴盛
传教士是最早把茶叶介绍给西方民众的群体之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样描述茶叶:“有一种灌木,它的叶子可以煎成中国人、日本人和他们的邻居叫做茶的著名饮料。”较早介绍福建茶叶的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他在其所著的《中国现状新志》中大力称赞了武夷山茶叶。传教士对中国茶叶,尤其是福建茶叶的介绍和推崇,助推了欧洲民众和上流社会饮茶习惯的养成,也让武夷山成了欧洲人向往的茶叶圣地。
1853年后,随着福州茶叶贸易的繁荣,在榕传教士因为熟知福州地方政情、人文风俗而大量地被西方茶商雇佣。这与当时福州中下阶层的传教士薪资普遍不高也有很大关系。传教士在被茶商雇佣后,生活得到改善,因此有更多的资本和精力来从事传教、教育、出版等有利于福州近代化的事业。
《福州晚报》2021年5月28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