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志书编纂教程】方言的编写
2021-06-0903-08-42来源:中国方志网

  一 方言入志的目的及设置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志书所谓方言,一般指地域方言。方言反映了各地地域归属、历史发展与人情风俗的不同,是志书中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内容。首轮志书绝大部分收入方言,第二轮志书却很少收入方言,原因主要是认为方言的变化不大,没有什么好记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方言上牵历史下连现实,是一地文化特有的传承载体,是一种长期存在的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强势语言的渗透,方言的使用和流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本地区诸方言之间的融合、普通话推广使方言使用范围缩小、经济发达地区方言的辐射渗透、新出现的方言流行语等。在新志中真实、及时地记录下当地的语言材料,是保留一地历史语言档案的需要。  

  旧志中记述方言的不多,倘有涉及,其内容一般有方音、词汇(俗字)释义、称谓、谣谚歇后语等,未形成系统体例。民国时期,黄炎培主纂《川沙县志》始设方言志。黎锦熙主纂《城固县志》设有方言风谣志,包括方言、方音系统、谚语、通俗文艺四部分。其中,方言含名物动作及形状、虚词、成语;方音系统含声母、韵母、声调,并附本县方音注音符号表及本地同音常用字汇;谚语含古谚、俗谚、农谚等。这些修志实践,为方言记述趋于系统化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河北昌黎县志编纂委员会合作编纂的《昌黎方言志》 ,按语音、词汇、语法三大体系记述方言,成为首轮新方志记述方言的基本模式。此框架模式进步之处在于吸取了现代学科语言学分类框架,不足之处是绝大多数志书只按教科书要求对方言作局部分析,未能反映出全地区方言整体概况。有少数首轮志书对这一问题做了比较好的处理,如广东《惠东县志》的“方言”篇,包括“语言概况”章,设“语言复杂及其背景”、“县内方言的分区”、“县境方言内部的共性和差异性”3节;“客家话”章,设“语音特点”、“声韵调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4节;“福佬话”章,设“平山音系”、“平山福佬的语音特点”、“惠东福佬内部的差异”3节;“军话及其他方言”章,设“军话”、“其他方言”2节。  

  《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所载35部区、县、县级市志书篇目中,仅有5部设置与方言相关的篇目。其中,《河津县志》设“方言谣谚”卷,下设“方言”、“谣谚”2章,最为全面,设置层级最高;《常州市郊区志(1984~2000)》设“方言、谣谚、歇后语”章;《郏县志》在民俗章中含“民谚(谣)、歇后语”节;《彭山县志》设“方言”类目;《天台县志》在“杂记”篇中设“天台方言”类目。此外,《襄阳县志》在“社会风情”篇的“社会观念”章内有“时尚用语”节,与方言有关系。可见,第二轮志书设置方言的不多,篇目设计方式也很不一致。 

  方言的设置,仅语音、语法、词汇等内容还不够。因为语音、语法、词汇只是方言的特征,有必要在开头设置“方言的演变”(或称“方言概况”)。第二轮志书方言志设置“方言的演变”更有必要,其内容应当包括当地方言的种类系属和分布,各种方言自身演变情况,各种方言之间的关系,当地推广普通话的进展及对方言的影响。要注意记清当地兼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情况,年轻人的语言使用有何变异,如实地反映现实。  

  方言志的编写有如下特点:一是方言现象十分复杂,因此要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广泛搜集、积累有关方言现象的资料;二是由于方言志专业性很强,其编写要借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力量,有学科规范及学术水平的要求,在行文中还要避免对专业知识方面的文字出现纯教科书式的写法;三是由于方言现状及内容繁复,志书篇幅有限,必须探索适合志书要求的体例、方法,力求用简短的篇幅记述一地语言的基本状况、基本规律,准确、鲜明地突出地方语言特点。  

  二 语音的编写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区分方言种类的基本标志。准确地描写方言方音系统,是准确地记录方言的基础。作为语言学中专业性最强的部分,语音设置内容可以包括语音系统、同音字汇。  

  (一)语音系统  

  重在介绍其基本状况,可以记本方言内部的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差别,对音韵特点、连续变调和内部差异进行科学分析和记述。有的地方只有一种方言或以一种方言为主,可侧重于记述同一方言在本地域不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语音差异。如《番禺县志》根据县域内主要通用粤方言的市桥话、县内语音按差异分为五片的实际,设“方音”章,章内分“市桥话语音系”、“各片语音特点”2节。有的志书则将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作比较。  

  记述语音切忌全盘套用教科书的体例,不必详记学科研究的专业内容。一般来说,将声母、韵母、声调列表,以此显示音韵的系统性就可以了。记述声母,教科书往往需要对声母的发声部位、发音方法(包括括音之清浊,是否送气),对韵母的开齐合撮(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鼻塞尾(开尾韵、鼻化韵、鼻尾韵、塞尾韵)等详加阐述,这些在志书中不必记述。对方言变调情况复杂的,声调可分为单声调和连续变调两个独立的类目。  

  (二)同音字汇  

  同音字汇是按音序排列的方言常用字汇编,采用同音字集中注音的方式,具有记述容量大、笔墨经济的优点。同音字汇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方言调查字表》中的3700多字为基础,删去本地方言不常用的字,增加本地方言特有的“字”(如无字,可用方框代替)。编排顺序,先按韵部,韵母相同的字按声母排列,声韵都相同的按声调排列,轻声字一般不收;多音字按读音不同的字分别收入;同音字必须声韵调全同,避免据义选字;文白异读字按文白读音分别在字下加上“=”号、“—”号;形义相同因适用场合不同而读音不同的,应加注例子。这项工作需要事先编制统一可行的调查提纲,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查,掌握本地区不同区域方言语音的异同。首轮修志已完成此项工作的,第二轮修志 

  可在此基础上作方言演变的调查。  

  三 语法的编写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志书语法的编写,重点在于记述方言在语法上特殊的差别。可记述本方言内部的语法差别,也可采用语法举隅的办法,按词法、句法分述。方言与普通话的一致性在语法方面较之在词汇方面更强些,但还存在某些细微的差别,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应以与普通话比较的不同为重点,记述方言的词法特点和句法特点。  

  (一)词法特点  

  可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代词、副词、助词、介词、连词、叹词、谓词等分类记述。如某些方言的名词构词常用词缀、复数形式、兼作形容词、语素的特殊顺序,动词时态表示方式,形容词、动词的重叠构词方式,数量词特殊称数法,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近指远指区别,特殊的疑问代词,副词的否定性合音词,虚词的不同用法等。 

  (二)句法特点  

  对特殊的句法结构形式如特殊词序,比较句的不同格式,处置句、被动句的不同句式,修饰语的位置等进行记述。  

  此外,在记述时,还要注意到在实际生活中语音变化和语法的关系等。 

  四 词汇的编写  

  (一)记述方言词汇,可以采用设置分类词表的方式  

  词汇是方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比较敏感地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各地方言中的称谓用语、日常生活用语、生产用语以及地名用语等,各有其特点。对地方方言中的这类词汇,要尽可能地予以辑录。收录方言词汇,要注重于收录反映地方文化风貌、各地文化差异的词汇。例如,同物异名与同名异指的差异、亲属称谓的差异、方言中反映民俗心理状态的忌讳词和吉利词、反映已经消失的民俗的方言词汇等。  

  方言的词汇分类,主要按词义分类,部分虚词(介词、连词、叹词)可以按词性分类,也可以按词性与词义分类相结合。分类简繁,视当地方言常用词汇特点及搜集到的资料多少酌定。如《兴宁县志》词汇分类,先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分类,名词类中,再按人称、人体、家具器物、饮食、衣物、天文气象、岁时、动物分目;代词类中,再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分目。《宝安县志》记述词汇分为事物名称类、代词和人物称谓类、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类三类。收录的方言词汇,必须以口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言土语词汇为基础,尽量收录广泛一些,几个大的类目都要有。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方言调查词汇手册》的230多条词语为基础,结合当地方言情况适当增删。  

  (二)对收录的词汇要全部注音  

  这是因为,方言中的某些字组成词后有时和单独念读音不同。如本字不详,尽量写方言同音字,下加浪纹线以示区别。无同音字可写的,可用方框代替。有些使用频率很高、经常在注用例中出现的字,可用训读字。方言注音,要采用国际音标。国际音标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音值,且符号简明,分类精细,利用者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对汉语的任何方言进行准确的注音。有的志书采用直音记音,用方言音注方言字,这样外地人不能准确读字,起不到注音的作用,而且会误导读音。这种做法不可取。  

  很多已出版的县志记述方言采用普通话与方言词语逐一对照的方式,其实不同词汇系统中词的意义值并不完全一致,对不易理解的方言词语应加注释义。 

  (三)记述方言词汇,应从方言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方言词汇的沿革、词义、构成等方面突出其地方特点  

  应着重于举例与普通话对照说明,不要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层面上。以粤方言为例,粤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南疆,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在古代备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使粤方言受民族共同语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弱,因而保留古汉语词汇较多,词汇双音化进程较缓慢。同时,该地区又是中国对外开放较早的门户,与海外交往历史久远,使粤方言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首轮《广东省志·方言志》记述粤方言词汇,除了设有广州话分类词表之外,还设有粤方言词汇特点,按照古汉语词较多、单音节词较多、语素及其排列顺序不同(含构词语素完全不同、语素有同有异、语素相反而顺序相反)、书写形式与意义及构造形式的差异(含称谓名词、构词后缀“仔”、“佬”、“婆”、“妹”、“女”)、外来词较多(含直接音译、音译加汉语语素表义、音译兼意译、增加音节、音译加音译、直接引用外语词)、因忌讳而改造的词较多、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有关雪、水、农耕役畜、大米、凉、鸡、外来人与事的词)、语气词等目,分别列举与普通话词汇对照的例词。  

  该志还记述并存于广东省的客家方言、闽方言词汇特点,其记述角度又有所不同。记述客家方言词汇构成特点,说明客家方言同普通话的词汇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沿革不同,包括古词的沿用情况不同、古代方言词的吸收不同、地方色彩不同,地方色彩不同体现在有一大批反映南方山区自然风物的和人文现象的词、保存一批古代百越语的借词、吸收现代方言词语和借用外来词等;词义有别,包括同义异词、同词异义;构成不同,包括词素次序不同、单独使用并列式合成词构词成分不同、单音词较多。各特点均列举与普通话对照的例词。记述闽方言词汇构成特点为:保留有不少古台语底层词、保留大量的古语词、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各有文化背景的借词,并分别列举与普通话对照的例词。 

  五 谣谚的编写  

  民谣、谚语、歇后语及儿歌等,多以方言形式出现,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既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广泛流传的通俗语言,又是社会环境、民间意识的反映。民谣是由原始的民歌发展而来的一种大众之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别于上层社会主流文化的“潜流文化”,成为中下层群众的专用文体,反映了普通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呼声,是人们对当时社会和政治某些事务或现象喜怒哀乐的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民谚则是人民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和前代教训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劝诫性。收载谣谚能够从特殊的角度体现志书的时代性和地方性,旧志对此有所认识,如民国《汝南县志》所述:“俚俗歌谣,攸关风化,或意存讽刺,或志在劝惩,浅显明白,村妪能解。”  

  民谣具有集体口头创作的特征,其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完备的民歌体;一类则短小精悍,一般以两句为基本格式,也有数句且字数参差不齐的。现代民谣具有更自由的表现方式,“顺口溜”作为代替民谣的一个更广义的称谓,已逐步为一般人所接受。一些民谣形象地反映地方风情,如有些地方民间流传的民风十大怪,某城市反映城区差别成见的“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的转型时期,社会产生巨大变化,社会现象如万花筒般五彩缤纷、异相纷呈,民间相应产生和流传有大量的顺口溜,部分曾被各报章杂志引述过。不少民谣具有俏皮、夸张、幽默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万象,对不良现象则是一种讽刺针砭的表述方式。例如《广州日报》1999年12月12日载有顺口溜《某些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扭开电视广告多,拿起报纸套话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出门办事收费多,领导视察小车多,饭店吃饭公款多,大街往来着装多,友人聚会名片多,下海经商骗子多,年头岁尾检查多。”充分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些社会习尚。志书载入这类民谣,增强了可读性及存史价值。 

  志书要注意征集具有时代特质内容的民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出现的不少顺口溜就具有这种特质,如“八十年代学广东、九十年代学山东,再过十年学浦东”,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些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一些地方流传的“要想富,先修路”,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注重道路建设为发展地方经济开路的做法。“卖茶叶蛋的胜过造导弹的”,反映了一段时间里脑体力劳动报酬倒挂的不合理现象。“部门出点子,领导拍板子,群众掏票子”,讽刺一段时期集资摊派成风的现象。《中国青年报》1991年初发表专文批评有些国有企业宁愿亏损的不正常现象,就引用了顺口溜:“亏损好,亏损好,审计税务来不了;摊派不见了,工资有人保,奖金少不了。”揭示了利用优惠措施和补助办法帮助亏损企业并不能治本。  

  收录民谣要注意保持其民间创作的原生态真实性,不应任意加工,甚至率意创作。同时,要注意甄别,对一些不健康的顺口溜和带有猥亵、迷信色彩以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顺口溜,不能收录入志。对于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顺口溜,应作简明扼要的注释,以明确其反映的是一种什么背景下的问题。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方言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内容大多反映人生哲理和生活、生产经验。谚语的内容十分丰富,可称为民间格言或处世秘诀。志书记载谚语应将其适当分类,分类繁简可视收录的谚语内容及数量而定。《南海县志》“民谚”分为“事理社交和生活修养类”及“自然与农事类”两类,各类之下不再分次类。《兴宁县志》“方言”篇的“谚语”,分为“农谚、气候谚”、“俗谚”两类,以下又分若干次类,“俗谚”就包括有劝学谚、衣食住行谚、金钱谚、德行谚、谦让谚、处世做人谚、医药卫生谚、官情谚、婚姻谚、哲理谚、其他谚等11次类。  

  收录谣谚,可酌收一些本地通行的条目,但要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凑数。在记载上要求真,讲求原汁原味,遇到不会写的方言词语,宜慎重对待,可以记音,也可以方言同音字加注。采集者不宜随便进行修改,避免失真。对于民间流传广泛的儿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鲜明的方言特色的,也应注意收入志书。 

  不少新编志书在方言部分收入歇后语。征集歇后语入志,要求必须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有浓厚的方言色彩。对于流行于各地的带普遍性的歇后语,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之类,没有必要收入地方志书。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