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志书编纂教程】志书编纂要突出地方特色
2021-06-1702-54-49来源:中国方志网

  志书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性,因此,突出地方特色是方志编纂的第一追求。如何认识和突出地方特色?无疑要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俗诸方面来寻找。 

  一 突出本地自然环境特色 

  (一)注意反映自然风貌特色 

  自然风貌特色,重点是要反映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风景,特别是要突出那些具有标志性的事物。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突出自然风貌方面,有几种做法:一是把名山大川单独成志,如首轮《山东省志》中单设《泰山志》;二是在体例设计上把本地独特的地形地貌、风景名胜升格,或成节,或成章,详加记载;三是采用多种体裁综合运用凸显特点,如用卫星照片、自然环境的标志性图片等,有的作为文中插图、有的甚至用在封面设计和护封上。这些做法都不失为突出自然风貌的有效尝试。 

  (二)注意反映气候特色 

  气候受到纬度海拔等因素的影响,千变万化。古语有云:“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南山北两重天。”志书记述气候,专业性强,应邀请气象部门的专业人士撰稿,万不可非专业人士东摘西抄地拼凑。气候记述要讲究科学性,首轮志书常常利用点、线、面的方式,反映一地气候现象。比如用各项气象数据的最高(长、多)点、最低(短、少)点和多年平均值来表现,这种立体形式的记述是能够准确反映一地气候特征的成功模式。为不使各种数据变得枯燥,生动灵活表现出来,还可以借助图表表现气候特点。比如把气象要素中最重要的气温和降水,设置成常年气温降水量示意图,横向坐标以月为单位,左边纵向坐标以气温摄氏度为单位,右边以降水量毫米为单位,气温分月以抛物线绘制,降水量分月以柱状图示,这样就使当地的气温降水情况一目了然。 

  (三)注意反映地理区位优势 

  自然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一些地方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湖南株洲市、安徽蚌埠市,都属于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因为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在此交会,崛起成为一座冶金、机械、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发达的城市;蚌埠市本是不起眼的小集镇,由于津浦、水蚌铁路在此交会后而迅速发展。还有一些地区,就是因为具备区位优势而率先发展起来,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城市等,无一不是区位优势的产物。志书在篇章设置和内容记述上,同样要将区位优势显现出来。 

  二 突出本地经济特色 

  各地都有着各自的经济特色,比如老工业基地、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旅游区以及土特名产等。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自民国以来的志书,逐渐改变了以往志书“重人文、轻经济”的模式,加强对本地经济活动的记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能否在志书中突出本地经济特色,完整记述本地经济发展历程,是志书能否突出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突出本地工业和新兴产业特色 

  工业作为一地经济的支柱,地方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工业的发展。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在记载当地工业优势时,首先要明确当地的优势在于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如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理所当然成为支柱产业,在记述时就应当突出其地位和作用。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有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标志,如有些沿海城市通过发展IT产业而快速发展,就应当以记述新兴产业为主。 

  (二)突出本地经济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改革开放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到后来的沿海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等,还有些地方设立了开发区,这些地区在当地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所以,在志书中,一定要通过彰显区位优势来凸显经济特色。如果说,经济特区志不体现经济特区的优势,开发区不凸显开发区的优势,那么突出经济特色就无从说起。 

  (三)突出本地商品经济发展特色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03年9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志书要体现经济特色,就要完整记述当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要突出市场经济,就必须完整记述当地从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历程,突出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特色。 

  (四)突出本地特色产业、产品优势 

  地方经济发展一般是力求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是本地的资源优势,也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例如宜兴陶器、景德镇的瓷器、濉溪口子酒,这些特色产业和产品对本地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占当地GDP相当大的比重。有些特色产业和产品虽然不能形成经济支柱,但影响广泛,如宿州符离集烧鸡、安庆胡玉美酱家喻户晓。志书对这些传统特产应作详细记述。首轮志书中也有将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升格立志,如《濉溪县志》就设立有《口子酒志》,较好地突出了该县的名特产优势。 

  三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一种以地域为空间范围,以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现象。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一切都可以称作文化,所以,地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志书编纂来说,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要从本土传统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一)突出本土传统文化 

  志书突出本地传统文化,主要是要突出本地带有独特性和影响较大的地域文化。近几年,地域传统文化已日益得到方志界的重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与开发,为影响较大的本地传统文化设立专志。比如在第二轮志书中,设立了西夏学志、晋文化志、徽文化志、吴文化志等。志书突出本地传统文化,既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为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本地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近些年来,各地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正是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表现。在志书编纂中,一定要努力挖掘出本地传统文化的精品和特色,并完整记述下来。 

  (二)突出本地现代科技文化 

  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迅猛,不断形成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比如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故合肥有科技城之称,所以《合肥市志》以相当大的篇幅记述中国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研究院等200多个科研机构。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但不少志书忽略了科技文化给地方带来的变化。现代科技与本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相结合后,产生了本地的现代科技文化特色,这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志书中必须突出记述。这种特色的现实载体包括现代院校、科研院所、现代企业文化等,包含广泛。 

  (三)突出本地历史名人 

  各地对本地历史名人及其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挖掘可谓是热情高涨。其实,方志自兴起之初,就承担着重要的教化功能,通过记载当地名人,树立学习榜样,彰显当地文化。在首轮修志中,也出现了许多当地的名人志,如《山东省志》中的《孔子故里志》、《颜真卿志》、《王羲之志》等。当然,志书在记载当地历史名人及其产生的文化现象时,一定要严加考证,实事求是,以免引起争议或者以讹传讹,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能牵强附会、无中生有。特别是对在学术界有争议的,不能形成定论的,务必按照修志惯例,多说并存,述而不论,切不可武断,妄下定论。 

  四 突出本地民风民俗 

  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的民风民俗,志书要突出地方特色,就必须加强对本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民风民俗的记载。当然,有些风俗是长期形成,并非某一时期出现新的风俗,但传统习俗复兴、外来节日、流行语言和新风新俗等,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变化,这本身就能充分反映时代变迁。 

  (一)突出本地传统风俗 

  所谓传统风俗,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首先是“宗教习俗”。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公民享有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场所和信徒都得到很大发展,圣诞节、复活节、佛诞节、庙会等宗教节日时兴起来。这些节日既是公民信仰自由的直接体现,有的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方志必须予以客观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记述宗教活动一定要与封建迷信活动、邪教的非法活动严格区分,把握好政策界限,对利用宗教从事非法活动的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其次是“宗族习俗”,例如联宗祭祖、续修家谱、修葺祠堂等。血缘宗族观念就目前来说,在国人当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是根深蒂固的,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烙印。比如说修家谱最近一段时间发展迅速,有的还建立了网站。2000年3月,上海图书馆与新加坡合作开通寻根网站,利用中国家谱资源为世界华人和有的同宗之人寻根问祖提供方便。宗族习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习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各地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已经开展了家谱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有些地方建立了谱牒研究会。上海图书馆编纂《中华家谱联合总目》,已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将这些宗族习俗系统、完整记录下来,对深入反映当地民风民俗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在记述宗教习俗时必须掌握好分寸,要客观反映继承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和尊敬祖先的美德,不能去张扬宗派观念。 

  (二)突出流行语言习俗 

  语言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流行语言是一种地方文化现象,反映着当地的社会生活和当地人的观念心态,体现了一地文化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风民俗特色,志书编纂要适当研究和收录。 

  另外,随着现代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互联网、电脑术语、股市术语、青年另类辞藻等层出不穷。这些流行语很多都折射了当代的民风民俗,有些还折射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如贵州瓮安的“躲猫猫事件”,如果不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三)突出本地民性 

  民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首轮志书缺乏记载,大多停留在民风民俗的层面上。什么是民性?张乃格先生认为:“民性是指某一特定区域的人们在相同或相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通过长期的反复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1]他的专著《江苏民性研究》介绍了江苏民性的形成主要是受徐文化和吴文化的影响,例如江苏人以砚为田、诗书传家,以文会友、崇尚文化的社会观念,尊崇教育的价值取向,开放务实的处事原则,胸怀天下的主人公精神,文尚阴柔、性喜精致、美女贤妇等清雅灵秀的审美情趣,闲雅嗜古、琴棋书画、游艺赏会、茶风酒俗、优雅闲适的生活态度,自适、狂狷、叛逆的自立独行的性格,专著也介绍了江苏民性的区间差异和惰性因素。这些民俗民性的研究成果,为民风民俗的编写和突出志书的地方特色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风民俗实际上是一种民性的外在表现,民性其实是某一特定区域人们的共同生活习俗、共同的偏好和文化习性。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越多才子佳人”,志书如能把当地的民性反映出来,对于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大有裨益。 

 

  注释: 

  [1]张乃格:《江苏民性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页。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