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鑑,192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楼下村人。父亲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留下母亲和陈宝鑑及四个妹妹。父亲去世后,正在石边小学读四年级的陈宝鑑只好停学去学做烧饼。旧社会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般的手艺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手艺从不轻易传给别人。所谓拜师学艺,也只是给师傅打打下手、跑前跑后、搬搬运运、洗洗涮涮……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而且尽量干好,给师傅一个好印象,等师傅心情好的时候,也许还会给你教一手。陈宝鑑从小就聪明好学,他一面干活,一面留心师傅如何发面、投料。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他离开师傅,到厦门去给一些酒家做点心。他肯钻研,做出来的糕饼花样独特,色香味俱佳,不久,就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1949年8月,陈宝鑑得到家乡解放的消息,彻夜未眠。他连夜打点行装,天还未亮,就从厦门步行回福州老家,经过10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这时家乡正成立人民政府,开始土地改革运动,陈宝鑑马上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他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大力向群众宣传。他还参加了民兵,在田间地头发动群众揭发批判斗争地主恶霸,日夜巡逻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他积极配合土改工作队丈量土地、清查人口、修水利、建公路。他常常从早忙到晚,有时通宵达旦。亲朋好友办喜事,他帮助人家做糕饼点心。陈宝鑑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得到乡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土地改革中,陈宝鑑的思想觉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提高,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1950年,美国纠集16个国家组织“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掀起。
当时,陈宝鑑正在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家乡,满怀喜悦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美国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宝鑑义无反顾,在区动员大会上他首先报名响应。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下,各乡村的适龄青年都踊跃报名应征。1951年6月,陈宝鑑被批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25军74师222团高射炮连当炮兵战士。陈宝鑑和其他新入伍的战士经短暂的集训后,在泉州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和时事政治学习、文化速成等。陈宝鑑通过政治时事、文化基础的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军事训练时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每天都热情高涨地投入训练,节假日他还主动到炊事班指导炊事员给战士们做糕点改善生活。训练结束大比武时,他各项成绩都优秀,受到首长表扬。新兵训练结束后,陈宝鑑被分配到炮团接受专门训练。
到了炮团,又是全新的生活,炮兵战士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来掌握火炮的构造原理,测算射击目标的距离、高度、飞行速度、方向等。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炮手,陈宝鑑除了刻苦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外,还努力学习数学和力学。
1952年8月,陈宝鑑所在炮团奉命入朝参战。8月底抵达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市。此时陈宝鑑所在炮团改编为24军74师222团高炮连。陈宝鑑废寝忘食地学习掌握操作高射炮的射击技术。为了适应黑夜打敌机的实战规律,陈宝鑑和战友们练习用耳朵听声音观测敌机的方向、速度、机型。夜间实行灯火管制看不到标尺,他们就发明了“用枪代炮”的办法:把步枪顺着炮口方向绑在炮管上,训练时瞄准山上的几架模拟飞机,听指挥员的口令不看标尺把炮口摇到准确的方向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家情绪很高,信心十足。
1952年9月13日下午,陈宝鑑和战友们经过入朝参战宣誓后,便整装出发。队伍在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中,跨过鸭绿江,傍晚进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了躲避敌人的“空中封锁”,减少非战斗性伤亡,部队较大的战斗活动和后勤活动都在夜间进行。每位战士负重60多斤在夜间翻过云雾缭绕、坡陡崖险的高山,蹚过水流湍急、波翻浪涌的溪涧河流。通过敌人重点封锁的开阔地、渡口、桥梁时,往往要绕道跑步前进20多里。进入山林隐蔽地带前,还会遭遇敌机低空扫射。为了让战友跟上行军队伍,陈宝鑑自己的脚起泡了,仍忍着疼痛,帮助生病或受伤的战友背枪支弹药干粮袋,还省下口粮给生病的战友吃,让战友增强体力早日恢复健康。他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受到战友和首长的一致好评。9月底10月初,该部按规定时间到达阳德郡驻地。
阳德郡是当时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所在地。它西面环山,东边是新成川,东南是元山,南面直通平壤,北面直达新义州,再过去就是丹东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火车运来成千上万吨军需装备和作战物资,数百辆汽车从这里往返前线,供应着前方志愿军将士的吃穿用品、装备和弹药。敌人倚仗他们的“空中优势”,对这里狂轰滥炸,妄图切断志愿军的交通运输线,断绝前方的兵员补给和后勤供应。
陈宝鑑所在74师作为预备队驻守阳德郡,随时准备补给到第一线去。在阳德郡休整期间,将士们一边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一边进行战前军事演练和作战物资储备。战士们在行军途中目睹美国侵略者的罪行,更加坚定了打败侵略者的决心,在作战前演练时更加刻苦认真,运送作战物资更加积极主动,情绪高涨饱满。
1953年1月初,上甘岭战役刚结束,陈宝鑑所在的24军接替15军在上甘岭、平康和金化地域的阵地。当时的上甘岭阵地,绝大部分工事已被摧毁,无法使用。各部队以一半力量组成修筑大军,在与敌对峙的状态下,日以继夜地修筑工事。
陈宝鑑所在连队接替驻守前沿阵地391高地。391高地是24军与23军结合部上佳山一带的一个制高点。1952年10月12日,志愿军攻击391高地时,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和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事先将冲击部队置于敌前潜伏。该部战士邱少云在敌人炮击引起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忍着极大的痛苦,仍然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陈宝鑑和战友们决心以邱少云为榜样,接好英雄阵地。
部队越靠近前沿阵地,敌我阵地越是犬牙交错。在陈宝鑑和战友们向上佳山391高地行进途中,遭遇美军第3师一个营兵力的阻击。这时,陈宝鑑跑到队伍的最前头高喊:“同志们,冲过去就是胜利!”他机警地避开敌人的弹雨,进入前沿炮兵阵地。战友们随后也安全地进入坑道。进入坑道后,陈宝鑑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对原有坑道进行维修、加固改造,构筑半坑道式阵地,做到“能吃、能住、能打、能防”。宝鑑和其他炮兵战士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战地操作技术,反复观察敌情、地形、运动道路,模拟实战反复演练。他们还在敌人“鼻子”底下构筑“特别坑道”,使反击部队有良好的攻击出发地,确保攻击的突然性。同时使后续部队能安全隐蔽,及时迅速地投入战斗,减少伤亡,扫除步兵进攻的障碍。他们把山炮尽量运到前沿山头,直接瞄准,抵近射击,确保每颗炮弹的命中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陈宝鑑和战友们的军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1953年2月中旬,团长命令部队紧急集合,支援某兄弟部队攻取敌人占领的一个无名高地。接到命令后,陈宝鑑和战友们立刻把山炮推出坑道,装入炮弹,调整射程,2800米、2500米、1000米……对准敌人的碉堡。陈宝鑑屏住呼吸,集中注意力,一发又一发的炮弹射向敌人的碉堡。敌人碉堡被炸得四分五裂,敌人死的死,逃的逃,无力反击。10分钟后,部队停止炮轰,步兵连的战士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敌阵。不久,敌人的增援部队向志愿军炮兵阵地还击,陈宝鑑左手受伤。战友和班长劝他撤出阵地,他说:“等把美国鬼子送回老家去再撤吧。”他熟练地装上炮弹,瞄准敌人的火力点开炮,掩护步兵向前冲。敌人以密集炮火向志愿军炮兵阵地袭击,每分钟数十枚炸弹在阵地上爆炸,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敌人的炮火终于被压了下去,志愿军步兵冲向敌人的阵地。
当五星红旗在山头上高高飘扬的时候,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陈宝鑑的身边。陈宝鑑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在阵地上。
(源宝仪)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