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魁龙坊
2021-06-1811-35-5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将仲子

  魁龙坊是宋代的一座牌坊,惜已不存。历史上,牌坊是对当地人功德孝贤的褒奖,通常只有皇帝恩准才能敕造。这在当时,无疑是件极为隆重的事,象征至高无上的荣耀。

  魁龙坊又是连江县魁龙坊周边街区的简称,主要有化龙街(今中山路)、天王前街北段(今爱国路北段,又名仙塔街)等。这两条街道呈“丁”字形,东西走向的是化龙街,南北走向的是天王前街,而在交叉路口,恰是魁龙坊所在之处。

  魁龙坊在归园(中山路1号)院门前,面朝东方,背对化龙街。《连江县志》载:“魁龙坊,在县龙西铺天王前街,宋日隆建。”

  龙西铺在旧时县衙西面。天王前街是当年唯一纵贯南北的街道,打通了县城的交通动脉。

  为什么叫天王前街呢?因为它位于护国天王寺前。护国天王寺,始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后因御赐寺匾而得名。到了明嘉靖三年(1524年),为抵御倭寇侵袭,连江县城才开始筑造城墙,这座护国天王寺就被拆除了,寺观田产遭变卖,而拆卸下来的石材、木料、瓦件等,也用于古城修筑。

  魁龙坊的建造者宋日隆,是宋代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34岁时任连江知县。那一年,是咸淳五年(1269年)。如果从那一年算起,魁龙坊已经有750多年的历史了。

  魁龙坊片区是古县城最早进入繁华的街区之一,标志是化龙街的形成。据史料分析,化龙街酝酿于元,发展于明,兴盛于清。到了清末,化龙街东起魁龙坊,西至化龙桥,除了店铺、作坊等,还有小集市。与化龙街平行而走的水流,就是通城河。河中有船,往来不断,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魁龙坊片区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厝28栋,有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建筑,依街而建,错落有致。这些古厝中轴对称,主次分明,虽外观封闭,布局严谨,但其内部空间却极富变化,既有高大开敞的厅堂,又有各具特色的天井、庭院穿插其间,雕件精美,内饰华丽,创造出不同情趣的生活环境。

  魁龙坊片区西侧,旧时是开阔的田地,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弥望的还是绿油油的一片。一条小河清清爽爽地流淌,滋润着田间地头。

  整个片区旧有4座桥。三座在运河上,皆南北走向,从东数到西,分别是金璧桥、港柄桥(石桥)、福星桥。还有一座在引灌小河上,是为“化龙桥”,东西走向。

  《连江县志》载:“化龙桥,俗称魁龙桥,在龙西铺上,有亭,长一丈四尺,广一丈五尺,宋绍熙二十七年(1216年)知县上官瑞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亭坏,隆庆间(1567年-1572年)重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大风圯,后又重建。历科会试,知县饯举子上公车者于此。”看来化龙桥的历史,比魁龙坊还早几十年呢。这座桥不长,仅4米多,也不宽,不到5米,却是一座文化之桥。当年举人历次进京赶考,知县都在这里为考生饯行。

  据说水流至此,由于河道变窄,水势湍急,陡然间,旋转潆洄,翻滚奔腾,激起一道道龙气,故名“化龙桥”,寓意鱼化为龙,金榜题名。民间俗称“魁龙桥”,亦有“龙门夺魁”之意,是对考生的美好祝愿。

  自明清以来,连江县文风鼎盛,不少名儒显宦、贤者达人,皆出自这寻常巷陌。

  明代,游琏在江西布政司任上,慧眼识才,超拔山东举子戚继光;游义生刚直不阿,为禁《孟子》一事,吞金死谏;陈第文韬武略,为抗倭赴台,著《东番记》;孙钦德行兼备,曾与堂兄弟三人同榜中举;孙用居官持正,后致仕归里,多有义举,深得邑人传颂。

  清至近代有杨日暄(清代凤城杏林高手)、游悦溪(清代增贡生、诗人、书画家)、杨美君(清末小说家,续写《榴花梦》后三卷)、游凌沧(近代著名诗人,连江青芝诗社早期创办人之一)……这些坊巷名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

  清雍正元年(1723年),化龙桥西侧创建了理学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名静致。四年后,并入鳌江两等小学堂。1952年,命名为“连江县实验小学”。从此沧桑砺洗,春华秋实,可谓薪火相因,文脉流传。

  地以人重,景因名传。今天的魁龙坊,“龙脉”越千年,“龙气”益丰裕,滋养着城市文明根深叶茂,成为人们向往的一方福地。

  《福州晚报》2021年6月17日 A13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