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锺琥
福州有句老话“远洋鼓山边”。其实从地理位置上讲下院是鼓山的登山点,周边的牛山村、洋里村都离鼓山不远,而远洋离鼓山约四五里,步行还得半小时,为什么讲远洋鼓山边呢?
古时交通不发达,在福马公路修建之前,福州人要去“看鼓山”,若选陆路需沿着乡间小路走半天,相当辛苦,而水路可以从台江码头雇小船抵远洋北社道登岸,也可以从新港码头(今光明港)乘坐远洋北社渡船抵北社道登岸,再步行约半小时到下院登鼓山。这条“看鼓山”的路线对当时人们来说是一项既省力又省时的选项,于是远洋成了“看鼓山”的必经点,久而久之便有了“远洋鼓山边”这句老话。
远洋北社渡船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载重约两吨的木质船,靠摇橹推进,有风时也使风帆。每天涨潮时从远洋北社道开出退潮时从新港返回,农历初九、二十四停倒(停航)。那时候一般家庭没有时钟,为了提醒需要搭渡的人,开始涨潮时驾船人即在村口吹响螺角,第一次螺声是涨潮,第二次螺声即开船了。清脆响亮的螺声周边几个村都能听到,几十年从不间断,这螺声也成了远洋独特的风景。
自从有了渡船,城里人乘它“看鼓山”,远洋及上洋、浦东、阜头、牛山、洋里周边村的人要进城,商贩到台江盘货都要乘它,成了联系城乡的一条纽带。随着渡船的兴旺,北社道头就越发显得重要。
旧时远洋按姓氏及地理位置,有东西南北社之分,北社即现在的远中村。当时的北社道头在北社港,岸旁由约二米长的石条砌成十多级台阶,供船只停泊及乘客上下船,石阶两边一字排开几十艘农用小舢板。岸上有棵百年大榕树,像把巨型伞遮着道头,下垂的榕树须下摆了几条石凳。站在道头向南可眺望五虎山。
从北社道上岸即到浦仔兜,有一条小河名浦仔。清初,原生活在长乐文岭的许姓先人迁出,感于此处土地肥沃宜于生存,便垦荒架屋。两百多年繁衍生息,许姓人家在浦仔周边建成几百户的村落——北社。浦仔成了天然排水沟,每天两次潮水进出保持了生态平衡。有了渡船各乡人搭船也必经浦仔兜,随着人气兴旺,浦仔兜形成了一条街。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鼎盛时,有酱园、杂货、成衣、理发等十多家店铺,成了周边各乡的购物中心。福州电厂还专门给远洋架线供电,每到夜晚各家店铺灯火通明,劳累一天的年轻人在洗漱之后聚集在几家店铺里聊天吹拉弾唱,浦仔兜又成了休闲中心。
20世纪30年代后,福马公路修通,陆路进城方便了,搭乘渡船的人逐渐少了。更主要是因抗日战争导致全面经济衰退,农民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浦仔兜一条街也逐渐萧条。50年代初沿光明港修了防洪堤,从堤坝步行至台江十分方便,乘渡船的人就更少了,渡船也成了历史。
《福州晚报》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