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江洋下湾古渡的变迁
2021-07-1210-55-2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展飞

1626058639824013.jpg

洋下湾

2.jpg

坂尾桥

  濑江,又叫七濑溪、濑溪,自闽侯县祥谦镇枕峰村至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大义渡,纵贯祥谦、尚干、青口三镇。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载:“濑江,在府城南清廉里,与西峡江水相会。微风激之,声如溪濑。”清徐景熹《福州府志》载:“濑江,自淘江至大义渡总名,中有三十六湾。”

  濑江有三个源头,东源发于青龙山脉,形成梅溪;南源发于五峰山脉和南阳顶山脉,形成义溪,西源在过岗山脉和五虎山脉,形成富洋浦,三水经险江汇合成濑江,纳境内河浦,流至目屿港、枕峰注入乌龙江。濑江之水受海潮影响,每天两次潮起潮落,给河水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为鱼类带来丰富食物。它为境内农田灌溉、交通航运,淡水养殖,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洋下湾古渡位于濑江三十六湾胜景之一的洋下湾,成270度围绕着祥谦镇洋下村而得名,涨潮后江面宽约80米,落潮后水深约2米,河中盛产虾、蚬子、白刀鱼、半边鱼、鳗鱼等,尤其是洋下湾灞水坞单脚蛏闻名遐迩,深受村民的喜欢。洋下湾似一条玉带在洋下村东南面飘舞,两岸雪白的柑橘花、粉红的桃花、青翠的水杉,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微风吹来,夹带着幽香,沁人肺腑。

  洋下湾古渡,里人称为“洋下渡”,也称“扈屿渡”。渡的西岸为祥谦镇洋下村,早年,渡头有一条石板路在洋下村口南面分叉,东向与凤安桥相连,西向通向十字路,是五虎线一带乡村通往青口的交通要道之一。渡头的东岸为青口扈屿,有一条石板路与坂尾桥相连,通往叶厝、曹厝、杨厝等村。东岸原是一个洲,叫坂尾洲,离渡口约百米远的坂尾桥下是天然的港湾,为坂尾洲大码头,俗称“扈屿道”,有“省垣第一道”之称。省城往返七里扈屿一带、福清方向的大货船一般在此停靠,货物上岸,转走陆路。东岸渡头的两侧分别为坂尾浦(也叫荷莲浦)和洲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月圆水满的夜晚,渡船到濑江、坂尾浦、洲港三河的交汇处,站在渡船上,望着清澈江水,濑江、坂尾浦、洲港各拥一轮明月,俗称“葭冬望夜端头月”,乡人称这一奇观为“三港映月”。

  相传,明万历年间,扈屿叶姓族人为了对外扩展,准备建造一座桥,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建坂尾桥,通向坂尾洲。另一个方案是建跨濑江通往洋下的桥。由于所需费用大,乡人意见不统一,这两个方案一直无法决定。

  福清人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任内阁辅臣,回福清老家时,需经过青口,有时到扈屿叶厝住一段时间,与扈屿叶姓一族认了同宗。叶向高在青口一带做了很多事情,当地流传很多他的传说。有一年,叶向高回到福州,住在朱紫坊芙蓉弄家里。扈屿叶姓族人得知消息,将叶向高请到扈屿,帮忙出主意。当地传言,叶向高精通堪舆之术,曾为扈屿建有七口井,俗称“七星井”,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村民将两个建桥方案请教叶向高。叶向高向村民提出向那个方向发展有潜力,桥就往那边建。当时,洋下村周边土地均已被洋下村人开发,没有新的可供开发的土地。而坂尾洲还有大片洲地未被开发,建桥后有利于洲地的开发。于是村民决定建坂尾桥,桥东西走向,四墩五孔,石构平梁,酾水五道,全长47.2米,宽3.8米。坂尾桥建好后,扈屿通往洋下的桥也就不建了,才有了后来的洋下渡。

  洋下湾古渡何时所建,志书没有记载。离渡口百多米远的水鉴殿前榕树下,有一块大石碑,高3.17米,宽1.02米,厚0.17米,横额刻“公设义渡”,碑文刻“公设义渡”各捐钱者姓名,落款为“嘉庆十八年正月吉旦,乡耆叶乃连、叶乃本、叶怀日、叶怀怡,董事林守寿……”,这个“公设义渡”指的就是洋下湾古渡,说明渡口由当地村民集资建设,时间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渡口建好了,渡也正常运行了,为什么公设义渡碑还躺在扈屿道水鉴殿前榕树下,而没有立起来呢?相传,“公设义渡”立碑时,来了很多人观看,有人提出碑文内容不对,认为碑文只刻捐钱者姓名,而通往渡口的石板路沿线都是水稻田,行人走在路上,有的挑担子,对沿路的水稻会产生擦碰,造成损害。因此,水稻田的所有者对义渡也是一种贡献,碑文应当增加沿路水稻田所有者姓名,给予表彰。由于意见不统一,“公设义渡”碑因此没有立起来。

  洋下湾古渡通往洋下村的路上,约两百多米的路程,要经过一座桥,叫凤安桥,横跨桥头浦南北两岸,南北走向,单跨平梁石构,全长23米,宽2.5米,净跨4.7米,离水面高2.2米。两岸桥台由花岗岩条石砌成方状桥堍,上部用拱形条石叠涩伸出以承托桥梁。桥面中间用三条石梁架设,首尾则以花岗岩条石横铺,引桥较长。在桥北东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凤安桥”行楷三字,字径0.21米,上下款分别阴刻“时嘉庆壹拾玖年修建”“仲夏吉旦立”铭文。从碑文可见,凤安桥修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公设义渡”,碑的时间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两者相差只有一年,也就是渡头设立的第二年修建凤安桥,可能是渡口的配套项目。

  渡口的配套项目还有一处,在渡口的西岸,有一座玄帝庙,供奉玄武大帝。村民认为,玄武大帝为北方之神,是水神。由于濑江河流湍急,江面宽广,怕渡船出事故,请来玄武大帝保佑平安。玄帝庙也成为候渡人员避风挡雨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玄帝庙被拆除,候渡人员遇到雨天无处躲藏。后来,洋下村民又在渡头盖了一座简易的亭子。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渡口重新盖了一座玄帝庙。

  洋下湾古渡的收费很低,笔者在洋下村长大,经常往返古渡。20世纪60年代,白天过渡每个人收费2分钱,晚上收费5分钱。20世纪70年代开始,洋下村委给予摆渡师傅一些工分补贴,洋下村民白天过渡不收钱,晚上过渡,每个人收费5分钱。当时,青口镇杨厝村晚上常在操场免费放电影,洋下村民成群结队搭渡过江看电影。返回时,已是深夜,由于人员同时返回,过于集中,船小人多,要来回几趟才能渡完。

  2014年,洋山公路建成,洋下湾架起了濑江大桥,古渡完成了历史使命。洋下部分村民捐资将古渡口建成了公园,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场所,通向渡口的石板路倒上水泥成了机耕路。

  《福州晚报》2021年7月11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