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依光
南阳顶风光。
下岩洞。(资料图)
闽侯县青口镇西台村西南头耸立一座山,名曰南阳顶,位于福州南郊五虎山脉中段,海拔800多米,为闽侯七里第一峰,由蚊子岩、风魔岩、双贵山、金遮尾、和尚岩、猪母岩等簇拥着,峰峦叠嶂,山深林密。山顶宽敞的天然岩洞“下岩洞”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时称闽浙赣区党委)机关驻地,是一处宝贵的红色革命遗址。
一
1943年秋以后,中共闽浙赣区委机关驻地先是在闽北一带,因国民党顽军密布、白色恐怖封锁,连连遭到反动派袭扰。为避开敌人的“围剿”,积蓄和保存革命力量,1947年3月,中共闽浙赣区委机关从古田南迁,机关人员及武装主力队伍先后抵达南阳顶。
南阳顶地处福清、闽侯、永泰三县交界,西台村通往南阳顶的山路单程步行约2个多小时,道路崎岖难行,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屏障。同时西台村拥有茱萸洋等18个自然村,便于横向联络开展革命活动,这里群众基础好,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有了新变化,我党实现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大转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陈毅等主要领导人结合长期对福建工作的具体了解,就今后的战略方针与任务作了系列重要指示,对福建提出了“发动群众应由减轻负担、免除征兵征粮、减租减息等经济斗争做起”的要求。
同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华东局针对闽浙赣边区四个多月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致电闽浙赣区党委作出重要指示,史称“灰日指示”,强调要求“游击战争的发动,除了游击队、武工队推动外,必须着重群众为生存而斗争着手”,目标上必须为群众生存而斗争,方法上必须“游击队与主力武装组建”,组织上必须“主要依靠训练班、教导队和在战斗中培养军事干部”,在胜利形势下,在发动游击战争指导思想上应防止地方党组织“操之过急、求之过高、拔苗助长”的冒险倾向。
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华东局的指示精神,1947年7月,闽浙赣区党委在南阳顶“下岩洞”召开会议,会议开了一个多月,这是一次落实华东局“灰日指示”的重要会议,8月28日,会议通过了《闽浙赣人民武装斗争特点与闽浙赣人民游击战争的指示》。“8·28”指示精神认真分析了闽浙赣革命斗争的环境及特点,系统阐明了人民游击战争的中心思想,强调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充分理解广大人民以求生存而斗争的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广泛深入的游击战争。“南阳顶会议”确立广泛开辟第二战场,配合人民解放军加快解放福建进程,从思想主导及方法上为福建革命提供了战略支撑。
全省各地党组织根据“8· 28”会议指示精神,从各地游击斗争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数训,接受省委部署的新任务。党领导下的主力武装纷纷深入乡村基层,进一步发动群众,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以“反三征”求生存的群众性武装斗争,有力地冲击了国民党反动阶级统治,为彻底摧毁反动政权,配合大军南下解放福建奠定了基础。1948年1月,闽浙赣省委(1947年8月改称)在南阳顶完成了神圣使命,又北迁南平凤山镇。
二
省委机关驻扎南阳顶期间生活极为艰苦,同志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砍采树枝竹片搭建草棚,山洞当办公室,抬来大石头当桌,搬来小石头当椅。严冬寒气逼人,暑夏蚊虫肆虐。粮食需要指派人趁夜幕下山,通过接头户代购,转托到几十里外的尚干、沪屿、南通、琯口等集市筹集,然后绕走偏僻的小道,星夜赶路担运到营地。常发生因供应不足断粮的情况,大家就四处挖野百合、野金针等野菜充饥。驻地点火容易暴露目标,煮饭的柴火只能往返几十里外烧木炭取代。反动派经常派出侦缉队,窜犯南阳顶周边相思岭一带,敌人企图用火烧山围困根据地,多轮放火将南阳顶周边的山头烧得光禿秃的。现年97岁的革命老人陈世明回忆起在南阳顶亲历的那段峥嵘岁月,说当时虽然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大家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南阳顶在党旗指引下,老区人民始终与党心心相印。当年,省委机关驻扎南阳顶期间,西台村地下党率领一批游击队员在通往南阳顶的山路两侧,设了南阳口、南阳库里、启边楼三道瞭望哨,多次粉碎了反动民团的“进剿”,还为地下工作者上山下乡当交通向导。武工骨干负责联络送信,并负责往山上机关运送生活及军需物资等。地下党员郑音根(1931年参加革命)秘密设立四峰山红色联络站,接待、护送过往的省委、闽中特委人员,直至解放从未暴露。西台革命老区群众支持革命也付出了沉重牺牲。郑伍俤、黄细俤、陈华土三位游击队员的家被进犯清乡的匪兵烧毁,西台籍闽中游击队员陈金包、林敬耿倒在敌人的枪口下……
如今,硝烟散尽,南阳顶红色遗址将纳入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内的三大景区之一。站在南阳顶上,饱览这块“红色”“绿色”交相辉映的土地,缅怀为人民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他们为理想献身的壮举,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与纪念。
《福州晚报》2021年7月10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