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柏华
塔庄栋庐。
“栋庐”在闽清塔庄坪街村(五都),建房人为黄栋起。栋起又名春祺,15岁时父亲去世。黄栋起作为家中长子,担负起家庭重担,经过几十年努力,终于成为坪街首富。
黄栋起有与众不同的生意头脑。他最初也是和别人一样耕田劳作,但他种菜技术更好。他发现山区农民种菜技术不过关,有些人干脆不种菜,于是,他想自己何不以种菜作为主业经营呢?比如以萝卜为例,他会先从地里挑选出又白又大的萝卜,然后切去底部的三分之一,选择没有空心的萝卜晾晒半天,以确保种苗的优质。接着平整一块没有其他菜花的地,下足基肥,以确保种子的纯正。为保证种子高产,他会在傍晚时,把选好的萝卜植入土中,浇透水,精心管理,待开花后,用细竹扦插固定。为了使种子“饱满”,既不能太饱满,也不能太干瘪,他会等到花枝最末端的菜花凋萎时,整株采收。最后,为了防止种粒脱皮和晒熟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他会将整株萝卜倒挂凉干,半月后取出曝晒一天,轻轻甩打,筛出种粒,然后连续晒二天,装入密闭的陶瓮。
闽人善经商,头脑活络。黄栋起卖菜籽,爬山越岭,非常辛苦。他看见乡间的家厨担,里面有许多的竹编什锦笼屉,就让人仿制了一副担子,里面分门别类装着各种菜籽。有时北溯尤溪,在梅城水关候船,坐上“闽清鼠船”,过滩时他还会帮助船工拉竹篾编的纤绳,唱起船工号子。当时人们住旅店要自带铺盖,但栋起人缘好,许多老铺家都很乐意提供食宿。何况栋起一盘糟菜就能吃一大缸的饭,还会给铺家多几盅的菜籽。清末民初的闽中,民生艰难,当时买卖经常有赊账的,栋起往往将种子先赊给农家,等收成后再付清种子钱。正是栋起善经营,他的萝卜籽几乎垄断了闽清、永泰、尤溪三县市场。当时民间菜农流传的俗语道:栋起公未到,菜头没下土。
栋起早年遵母命成婚,发妻陈氏,未生养,只得再娶一房陈氏,生两个女儿。后又娶省璜乡炉前村傅氏,不久,二房三房相继去世。栋起在53岁时娶了塔庄四都一许姓女子为四房姨太,第二年生下儿子,于是买地盖房,一气呵成,70岁时有了小儿子振岳。
栋起买的是塔庄龙池村首富黄家銮的宅子。当初,黄家銮屡次三番要把房子卖给栋起,而栋起因无后,所以并不着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将家銮的旧宅拆了,重盖一座横10扇进深11柱的高广轩敞大宅,正厅前庭院也有数亩土地,用来种菜采收菜籽。盖新房时,栋起亲自监工,特地嘱咐做工的泥水师傅在客厅最显眼处保留了一块裸露的旧三合土地面,用来警诫子孙应吸取黄家銮败家的教训。为此他还口述《家训十论》,强调“成才论勤耕读;处事论讲诚信;守业论当节俭……”原来,黄家銮的曾祖是远近闻名的大法师,祈雨每必验,所以积攒了万贯家财。这位黄氏老祖曾捐建了一座八角楼,里面极尽富丽,被称为闽清的“颐和园”。可是到了黄家銮这代,却得了个“家銮败”的诨名(闽中方言“败”含奢侈浪费的意思)。家銮曾到福州三保街与人斗富,与义帮洲伙贩打赌烧钱,看谁烧的钱灰多。有人说,看见家銮像斗败了的公鸡,垂头丧气,回家昏睡了几天。家銮最后成为流浪汉,接受族人的施粥,终于在一年冬天因贫困交加冻死在别人家的猪栏里。
黄栋起谱系出自唐末“十八姓随王”闽清虎丘黄敦家族血脉,所谓“六叶传芳”的第五叶。
《福州晚报》2021年7月10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