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城隍庙
2021-08-0303-50-5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叶红

  侯官城隍庙位于闽侯上街镇侯官村的华棣山之南,是侯官村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城隍庙碑》记载:“吾乡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县而始,厥后县有治。贞元初,邑改,庙仅存焉。”由此可知,城隍庙始建时间与侯官置县时间略同,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是置县的标志。

  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整个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正面为红砖碑楼式门墙,飞檐插云,堂庑巍峨,外围风火粉墙,一片庄严肃穆。东侧与汉镇闽将军庙连成一体,蔚为壮观。

  庙几经兴废,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修。所幸的是唐代带柱础的圆柱、宋代梁柱与木构件等文物,均得以完整保留。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侯官城隍庙被挪作供销社仓库,建筑物破损严重。1999年6月,侯官村委会、村老人协会等联合成立“城隍庙修复理事会”,筹资修庙,于翌年十月竣工。中华名人、百岁老人陈立夫,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著名画家、福州画院院长郑乃珖,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等都为新修葺的侯官城隍庙挥毫题匾。1999年10月,侯官城隍庙被列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侯官村再一次修缮城隍庙。采用木雕、灰塑等传统工艺,对大门、戏台、大殿等主体建筑进行全面修缮。拆除原先依附在城隍庙东侧的老人活动中心,改建城隍庙正面连接公路的花岗岩台阶,完成庙正面的景观工程。

  庙前用28级5米长的花岗石台阶与公路相接。庙前台阶旁竖立一块石碑,上书金字“城隍庙”,此乃陈立夫老人百岁之年于台湾亲笔书写。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庙前是铺着大理石的广埕,每年城隍千秋华诞大典就在此处举办。埕前一对石狮,乃海外侨胞捐赠。广埕中间摆放一座大香炉,终年香火缭绕。

  城隍庙正面大门上方嵌有“唐城隍庙古迹”的青石门额横匾,长1.55米,宽0.62米,厚0.15米,四周饰以仿木匾棱边框,字径约20厘米。此匾为唐天复四年(904年)重修时所制,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观此匾额,如同面对一部卷帙浩繁年深月久的史书,其封面与扉页就足以让我们暗自赞叹和肃然起敬。

  城隍庙为前后两进,从大门进入,绕廊转壁,依次为戏台、拜亭、谯楼、钟鼓楼、大殿等建筑。拜亭两边为钟鼓楼,单侧飞檐翘角,内塑黑白无常雕像。钟鼓楼与谯楼相接,后部有楼梯上下谯楼。拜亭之后为大殿(分前、后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明代穿斗式减柱造木架构,双坡顶,两侧各列五尊神像。后殿为双坡顶,有层级天花板,前后殿屋面相接,有天沟。后殿中间奉祀城隍,左右分别为阴阳主宰神像。烛光荧荧,神像庄严。

  大殿里有许多富含城隍文化内容的人物塑像和木雕刻,如“誓守荥阳”“忠贞不屈”“城隍出巡”“执法必严”“赏罚分明”等木牌匾,这些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字迹苍劲有力,容易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前殿一副清道光年间重修时镌刻的石柱楹联尤为引人注目:“西土沛恩膏,千百载犹蒙感应;南邦资捍卫,六一都共仰声灵”,道出了侯官城隍庙的悠久历史以及具有统辖方圆六十一都的地位。明清时的“都”相当于乡一级建制,六十一都涵盖原侯官、怀安二县的全部版图。根据历代规制,县治所在地或军事要塞方有建城隍庙资格,这充分彰显了侯官村曾经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戏台永远是庙宇的亮点。这里的戏台,四根立柱为花岗石打制,上部接木柱。戏台为翘角歇山顶,有圆形七层八角形叠涩藻井,富丽纤巧。戏台两侧为谯楼,单坡顶,内做双坡藏暗厝。戏台前为天井,条石铺地,前有拜亭。

  不大的戏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那唱包公的声调铿锵,唱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如泣如诉。四方步伴着急促的鼓点,一脸油彩似乎就穿行在写实与象征的两重世界。正如戏台梁柱上那副对联写的:“欲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

  出庙宇,又见葱茏,又闻啼鸟。四周呈现一派古朴幽静。几棵巨榕,枝叶繁盛,遮天蔽日。庙旁的“怡心亭”里,几张石桌、石凳,古人将花纹和图案刻进青石,不着色彩依然动人,石上无风依然飘拂。

  亭柱上的一副对联寓意深远:“旗山不墨千秋画,江水无弦万古琴。”江山依旧,风物依旧,神依旧,人依旧。

  《福州晚报》2021年8月3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