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祠台朱氏祖宅
2021-08-0409-49-3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江旭升

  祠台村位于连江县的北部山区,山水秀丽,人文绵长。村庄的东北面横亘着一座山峦,其外形酷似一只“凤凰落仪”,故而又称之为凤台。

  在穿村而过的福州三环高速公路的下方,可见到一座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古民居——朱氏祖宅,俗称朱厝里。

  据《凤台朱氏族谱》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朱氏先祖瑞麟公因事变,从福州七穿井迁居连江祠台,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至今已传十八代,475年。

  朱氏族人秉持“六叶同开一样青,莫因微利便相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的祖训家风,在当地世代友善乡里,耕读传家,并开设油坊、酒库等营生。到了第八世朱良拔一代,已积攒下了相当的家业,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开始建造祖宅,历经五年落成。

  祖宅坐西朝东,由正座、披榭、天井、过雨等结构组成,共有大小房间 20多间。整体建筑用料讲究,工艺精巧,造型庄重。

  顺着乡间小道来到祖宅前,首先见到的是前门阙(俗称歪门阙)。两旁镶嵌着一副大理石镌刻的门第联:“紫阳家声远,徽国世泽长”,此联典出南宋理学家朱熹。

  踏上三级石台阶,穿过正门阙,步入天井。这处近20平方米的天井,是用十二块花岗岩大石条铺设而成,每块大石条长约4米,宽约0.4米,厚约0.18米,重量可达两千多斤。其中一块大石条铺设在屋檐底下,经过两个多世纪的雨水冲刷,现已留下两处约两厘米的凹痕。

  祖宅正座为典型的福州清代民居扇厝风格。厅堂高大宽敞,两旁对称厢房、披榭,里面斗拱交错,彩绘雕花,经过岁月沧桑,虽已略老旧,但也不难想象当年的奢华与气派。

  据族人朱荣光介绍,朱氏祖宅建筑风格有两处有别于其他的建筑。一般的民居只建有一个门阙,祖宅却建有两个门阙即正门阙与前门阙(歪门阙),而且前门阙还与远处的座洋山脉主峰——一尖尾,遥望相对,寄望后辈不仅要仰望高山,而且还要胸怀山外。天井的排水小渠不是常见的直通渠,而是设计成“乙”字形渠,有祖宅聚财不外流之意,含有启迪后人遇事从权、事缓则圆的哲理。

  在过往200多年中,朱氏祖宅走出了“一文”“一武”两位历史名人。

  朱日芳,字文煌,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清嘉庆七年府录廪饩生员。他自幼聪颖好学,品学双修,考取功名后教邻里乡亲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做了很多善事,深受里人的尊重。

  朱十九,字人东,生于1898年。由于家道中落,从小就深知生活在底层社会平民百姓的疾苦。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于1932年开始参加革命,时任祠台乡赤卫队队员,并参加连罗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围剿”斗争。1934年,在祠台“反围剿”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6岁。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福州晚报》2021年8月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