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刚介绍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历史。本报记者 邹家骅摄
一场名为《铁军雄风·威震海疆》的图片展正在三坊七巷安民巷53号展出。这里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吸引许多参访三坊七巷的游客走进这座古建筑,了解它的过往。
1938年4月,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舒诚跟着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走进这座建筑,她在文章里回忆道:“办事处的房子是一座古建筑……大厅比较宽敞,摆放着一张乒乓球桌,左右有两间房,我进的是左偏房,里面设备比较简陋,只有一张旧写字桌和两条凳子,还有一张藤椅。”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刘云刚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福州唯一公开活动的办事机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办公环境下,克服复杂形势,组织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福州也因此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保护火种:
成立机构发展党的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为了抵御外侮,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8个省十多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奔赴战场前线的1万多名新四军战士中,有大约一半来自福建。因此在1937年底组建新四军之初,中共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设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经与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多次谈判后,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于1938年2月正式设立,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王助任办事处主任,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以新四军上校秘书衔参加办事处领导工作。
办事处对外公开的任务,是在新四军领导下加强同新四军军部的联系,为军部输送人才,办理新四军北上后留守地方的事宜,如慰问军属、传递家书、颁发烈士证书等。同时,办事处还担任着重要的秘密任务,即以这个公开的机构恢复和发展福建地区的党组织。1938年8月,恢复建立了中共福州工委,又通过福州工委在郊县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力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
当时国共虽已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依然对共产党虎视眈眈。设在安民巷的办事处,就处于国民党军警特务严密监视之下。
尽管处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但王助、范式人他们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任务,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坚守党的合法阵地,持续为抗日战场输送力量。
1938年3月,轰动八闽的“泉州事件”爆发,国民党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制造借口,杀害由闽中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八十师特务大队大队长刘突军,并强行包围缴械特务大队武装,企图将之吞并。王助得知后,立即与范式人一起找陈仪交涉,严正要求释放被扣押官兵,交还被收缴的枪支弹药。同时,动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手段,向群众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统一战线、积极反共的阴谋和罪行。陈仪在各界舆论抨击之下,不得不在4月23日派了5辆大卡车将闽中红军游击队送至福州。通过办事处的努力,这支红军部队得以保存并被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不久后的“宁德事件”也在王助等人的顽强斗争下,将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揭露,保存和壮大了共产党抗日的武装力量。
传递声音:
促进群众抗战意识的觉醒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抗日宣传,催动民众意识的觉醒,拓展全民一致抗战的阵线。
1938年春天,《松花江上》《救亡三部曲》等悲壮慷慨的歌曲响彻福州东街口文艺剧场上空,南台歌咏队带来的大规模歌咏晚会激发了听众压抑已久的愤怒和仇恨,歌咏晚会成了抗日救亡的一次动员大会。
除了南台歌咏队,办事处还指派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参加“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加入抗敌剧团、乡村工作团、抗日妇女后援会等组织。与此同时,办事处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部,学生、店员、工商界知识青年等进步青年纷纷参与其中。他们创办刊物、组织读书会,开展进步的文娱、体育活动,不断结合当前的局势和地方特色推陈出新。
办事处创办的刊物有《战友》周刊、《老百姓》报、《战时木刻》画报等,进步人士用无声的书与画齐声在街头巷尾呐喊着,发出抗战的呼声。这些抗日报刊的创办全面系统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又冲破了国民党当局对救亡运动的种种限制。
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积极投身抗战,为唤起民众的抗战意识贡献力量。“他们以文艺作品和知识的传播为载体,抗日救亡的精神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促进了东南抗战文化的形成,为抗日前线提供后方保障。”刘云刚说。
(本报记者 林奕婷 冯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