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樱尧
船政“插床”。
今年第44届“世遗”大会在福州召开期间,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一台标有“1867”字样的老机床,引起诸多参会代表瞩目。这台俗称“插床”的机械加工设备,实为船政早期从法国进口的立式刨床。《船政奏议汇编》(卷四)沈葆桢奏稿记载:“去年(指1867年)十一月十八日,头起夹板船运火锯、钻铁机、劈铁机、砺轮、洋秤等物并大小铁片、铁条二百五十余吨到……”其中的劈铁机,即刨床。
中国在马尾设船政造轮船,是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上的创举。左宗棠制定了对外开放引进的办厂方针,先从国外购买一批机械加工设备,以尽快形成生产力,并还要“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为百”。为此,船政创办之初,从外国购进了各式制造船用蒸汽机的机械设备,这台“插床”就是这个时期的舶来品。
这批机械加工设备购进之后,为船政自制各种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过70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避免沦入敌手,海军马尾造船所搬迁厂内重要设备物质,疏散到闽北山区的南平峡阳。抗战胜利后,部分机器设备又运回马尾。20世纪70年代,工厂生产发展,淘汰了一批老旧设备,这台插床转到福建机器厂,后又送给三明机床厂。马尾造船厂机修车间的老工人尚记得,这台插床搬走之前,尚可使用。
2013年1月,在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一场会议上,已经民营化的三明机床厂(更名为三明市辉煌机械有限公司)王秀成董事长,告知一起参会的省船舶集团公司企管部刘玉胜副主任,说是他们有一批废旧设备要当废铁卖掉,其中一台机床是马尾造船厂的,上面有洋文标记,若要,就免费送还。刘玉胜当即打电话问我要不要,那时我已退休,但仍留厂整理厂史资料。回曰:能否拍几张照片传过来看看。没过多久,三明厂方发来设备的照片传真件,不是很清晰,倒是铸在机体上的外文字迹很显眼。洋文我是看不懂,但那“1867”的字样,觉得有名堂。我就将照片转发上海的杜立言先生,他曾多次帮我翻译有关船政的法文资料。杜立言答复,铸字是法文,内容是法国一家公司和所在的城市名称,“1867”意为1867年这家公司出厂的产品。联想到当年只有船政向法国购买设备,可以断定是船政时期的老物件。
这件船政旧设备,当然有文物价值,我向有关各方报告,但反应都很冷淡。时间过了一年多,为保留这件文物,我只得把讯息告诉了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部级单位),该馆文物征集部的张伟疆先生曾来过马尾征集航海文物。他很重视,于2014年4月中旬来到福州,约上我和刘玉胜一起前往三明,现场察看了这台锈迹斑斑的机床。拂去尘埃,大家都认定其文物价值极为可观,就是在国外也罕见。或许是船政文化名声日隆,厂方知道了这件文物是宝贝,改变了“免费赠送”的初衷,在接待中隐隐约约提到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希望能给予一定的补偿。张伟疆一行表示,回去向馆领导汇报后再商量补偿费。这件船政机床似已找到归属,避免了当废铁回炉的命运。我心中既欣慰,又有几分不舍。
时过大半年,我以为早已成交,打电话询问张先生,结果大出我的意料。因征集价格谈不拢,厂方要价甚高,他们不得不放弃了。
之后,此事被我渐渐淡忘。2019年7月我离开马尾,应聘到福建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参与船史写作。10月初,马尾船政文化建设管委会的韩青主任突然打来电话,询问这台插床的事。没过几天,他就带着几位船政文化工作人员来到我的工作室,福州市新引进的著名海军史专家陈悦先生也来了。大家一起讨论这台插床的史迹,都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船政文物,具有很高的近代工业文化研究价值。我和陈悦等人毫不犹豫地在鉴定书上签了名。这时我才明白,有上级领导指示,尽快想办法把这台船政老设备要回来。韩青他们动作很快,10月30日就发来一组照片,展示了这台机床从三明运回马尾的全过程。我很是惊喜,几经流失的船政老设备,终又“回娘家”了。
插床顺利回归,先是置放在马尾造船厂内。船政博物馆王芳馆长让我联系厂里,请求帮助清洗一下。我向老领导黄以豪汇报,他立马表态全力支持,并且不收任何费用。修船部门派出富有经验的机修师傅,先是清除锈迹,然后刮渣洗刷,里里外外全部清理干净,最后再细致地刷上一层保护机器的专用清油。船政插床焕然一新,原貌重现,整洁又美观。
陈悦不愧是学识广博的专家。他查阅了各种资料,找出国外有关近代机械设备文献,包括各种刨床的设计图纸和照片,其中有一台美国制造的同型设备,外观与船政插床十分相似。他还认真比对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产品后,笑着说:“虽然都是工业化产品,只要满足生产用途即可,但在浪漫的法国人眼中,工业品也可以有艺术化的装点。这台机床的后端,本可以呈竖直形状,直截了当,法国人却融入了工业美学,在此处进行了美化,设计成弧形,就显得不那么生硬。”
这台历经150多个春秋的近代工业产品,别有一种韵味,现陈列在马尾船博馆一层展厅,欢迎大家前往品鉴。
《福州晚报》2021年8月29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