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印记|林可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021-09-0110-34-51来源:福州日报

1629857096599997.png

16304584524491.jpg

林可彝故居。刘其燚摄

  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只破皮箱和两套换洗的旧衣服,这就是张西曼曾评价的“大名鼎鼎的学者林可彝教授”在北京教书时的全部生活用具。林可彝的孙子林国经说,祖父生活节俭,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但对贫穷学生十分慷慨。他得知一名学生家里穷,念不起大学,就每月资助其伙食费和书籍费,直至毕业。

  林可彝1893年出生在罗源,是罗源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第一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他一生致力于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在多所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信仰。

  矢志不渝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1913年考入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时,林可彝就在林长民、刘崧生等先辈启迪下,开始了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和思考。从法政学校毕业后,林可彝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于是东渡日本继续求学。其间,他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时常将自己的思考写成文章发表。

  从日本回国后,林可彝赴京任教。1921年至1923年,除日常教学外,林可彝每星期都在平民大学主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讲座,与学生们讨论社会问题,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青年学生的革命自觉性。

  随着对中国社会现状认识的逐渐深入,林可彝发现,“像中国目下这样混沌状态,非经济改革是无法彻底解决的。经济改革非从政治改革着手不可”。于是,他动身前往苏联。

  “惊涛急欲挽神州,誓斩长鲸碧海游”。1923年,带着友人的祝愿,林可彝来到苏联,在斯大林任校长的东方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希望能从苏联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中找到中华民族解放的良药。在苏联东方大学,经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彭述之介绍,林可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再次回国的林可彝,将革命实践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他在朝阳、平民等5所大学讲授《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等课程的同时,还带领学生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为声讨北洋军阀拖欠教育经费、声讨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制造“三一八”惨案等罪行振臂高呼。

  始终站在

  斗争前沿的革命战士

  1927年,反动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数月后,林可彝夫人郑翠瑛收到一张丈夫寄回来的照片。照片中的林可彝一身戎装。

  当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大革命走向破裂,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工农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紧接着,四川军阀杨森和驻防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变革命,进攻武汉国民政府,武汉形势十分危急。

  早在1927年1月,林可彝就已奉调湖北武汉,身兼武昌中山大学、汉口中山大学教授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教官数职,穿上了军装。面对两军对峙的形势,林可彝作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成员,也抱着“马革裹尸”的决心,参加叶挺组织的保卫武汉战斗。

  战斗中,林可彝主要负责政治公务、宣传等工作。他首先担任湖北嘉鱼县的法官和县长,加班加点把审而未判的案件逐一清理,让农忙时节的农民快些回到乡村,同时裁汰不良法警,废止征租吏。后又担任湖北新堤市的市政委员会秘书,参与编纂《革命日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6月19日,他随大部队从新堤乘船回到武昌,结束了17天的从军生涯。也就在这天,他拍摄了那张戎装照,寄回给了远在罗源的妻子。

  永驻人间的不屈斗士

  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执行反共政策。面对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林可彝坚定不移地组织发动中山大学学生掀起反对军阀屠杀武汉人民的斗争,被反动派恨得咬牙切齿。1927年12月,在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夜晚,林可彝被捕。次年1月4日,反动派以“在校宣传共产,蛊惑青年……罪大恶极”等罪名,将林可彝判处死刑。

  然而,当这位“罪大恶极”之人的灵柩回到家乡时,阖邑士民顶着席卷全国的“白色恐怖”开城迎接,举行追悼大会。足证其为革命事业牺牲之得人心。

  英雄身虽死,革命志长存。在罗源,林可彝曾推动创办的毓秀小学免费招收寒门子弟,还为县里集资筹办的女子小学选购教具,充实设备。

  林可彝曾说,学好本领,不是为荣宗耀祖,而是要为国家作贡献。“为国利民”的思想也影响着林家后人的为人处世。

  林国经退休前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1976年曾随福建省第2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一待就是4年。

  “出发前,有同事说那边条件艰苦,让我考虑清楚。但我想起祖父的教诲,作为他的后人,更应以身作则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国经说,医疗队在国外代表的就是中国形象,当大家圆满完成国家交代的任务,当地人竖起大拇指时,再多的艰辛,此刻也化作心中的一份甜蜜。

  (本报记者 林奕婷 通讯员 黄益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