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禾 愚心
银色的清辉如瀑,流淌在灯火的夜空,城市的暑气中有了凉。今年的处暑,是农历的七月十六日,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的暑夏将在清月的伴随下离开,秋要来了。
凭栏凝月,万树凉生,范仲淹曾经中元夜赋诗:“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七月十六日的月虽不似中秋月那般受人追捧,与兰为伴却自有淡然的馨香、雅韵,月光下心是自由的,想象也不拘束。
小时候曾听过关于月亮惩罚的说法,大人告诫我们不能用手指着月亮,这是大不敬的行为,否则半夜耳朵会被割裂。这个说法不知出处却又口口相传,求证于同龄的朋友,几乎都被这么吓唬过,还有一两个朋友言之凿凿,坚持说自己指了月亮后第二天醒来耳根子疼痛欲裂。曾经我的耳朵根也裂过,妈妈说因为对月亮不敬被割了,于是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煞有介事地跪在家门口的石板上,双手合十嘴里祷告,朝着月亮的方向道歉,至于耳朵何时好了也没有更多在意了。其实耳朵根小裂的多半是被衣服剐蹭、被长辈揪耳朵教训、和同伴开玩笑等等造成的。月亮的惩罚其实是一种教育方式,家长要求孩子从小要有敬畏心、要有崇敬感,对天地万物也罢,对圣人祖先也罢,就如《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敬畏三件事,即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月亮是自然现象,是高挂苍穹的圣洁之物,小孩子对月亮感到好奇,老是就用手直指着月亮东问西问,大人觉得有不敬之嫌,所以用月亮的惩罚来告诫孩子而已,很有中国传统的味道。
农历的七月,民间中元节也如期而至,古代中元节其实是“孝老节”,客居在外的人,都要以祭奠先人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思乡念祖之情。中元节是福州人重视的传统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天地祖宗。每逢这种重要节日,祖母就格外忙,节前的几天祖母就开始张罗祭拜所必备的香烛、纸钱、贡品等东西,教我们对纸钱、楮衣进行加工,孩子们在奶奶的指挥下七手八脚地收拾桌面,准备装纸钱的箩筐,选好自己折叠的纸钱位置,认认真真各就各位开始了虔诚的工作。“楮衣”即毛边纸印上衣裤、家庭用品、食物或各种花纹,是必备的仪品,一类图案一包,买回来后各选取一种用印红图案的大张黄纸作为包袱包好,同时要把贴有金箔或者银箔的纸钱折成元宝的形状,在祭祀仪式后烧掉供给逝去的先祖神明,希望他们在另一世界衣食无忧,表达的是生者对先祖神明的敬意和念想。
中元节仪品中还有一种必备的福州话读音为“米斋(音似zie)”的食物,就是一种用糯米做的米皮包甜糯米馅、豆沙馅的圆米果子,放在蕉叶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蘸着红色的食用颜料在每个白色圆米果的圆心处点上红点。祖母在世时,我们家一直都坚持自己制作“米斋”,她总是觉得自己做比去市场购买成品更加有诚意,也更加干净和实惠。另外,除了自家祭祀用的,她总会打出许多余量,用来赠送平日里走动多的邻居和亲戚,表达一点心意。每当热腾腾、香喷喷的米”从蒸笼中出来,我们几个嘴馋的小孩总想先趁热尝鲜,但是祖母是坚决不允许的,她总是很严肃地警告我们不许偷吃,告诉我们要学会守规矩,所有祭品只有祭祀完祖先才可以动口。如今,祭祀之人已逝,圆圆的“米果”没有了奶奶的味道,祭祀的方桌旁却再也没有了那个烧纸钱烧得汗流满面,被烟熏得满脸通红,嘴里念念有词,为儿孙祈福的老祖母。我的祖母是福州传统中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一生从未离开过福州,甚至很少离开过家,她的一辈子为家庭劳碌、为孩子操心,她的慈爱像涓涓细流,构筑着家的温暖;她的慈爱更是无私的月光,驻足在我心深处。每每月夜想起,不能自已。
农历七月,是兰花展颜吐芳之时,馨香无比,七月也称兰月。“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古人把春兰秋月完美地融合在诗句中,符合此时的心境,兰月追思,去暑入秋。
《福州晚报》2021年9月13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