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旭升
巍巍大帽山脚下,在群山环峙的小山坳中,掩藏着一座小山村——连江县岩下村。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一切都显得那样安宁与祥和。
走进这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举目远望,只见四周山峰逶迤,层峦叠嶂。村庄中,各个时期的民居依山就势,和谐共存。漫步在村中的古巷道上,似乎穿越了时光遂道,山林归来的乡民,赶牛下地的农夫,浇园种莱的村妇,嬉戏玩闹的顽童……一幕幕曾经有过的生活画卷,在眼前舒展开来。
由于我的外婆家就在岩下,小时候经常来到外婆家玩,一次住上三五天,总能给我带来一段幸福的好时光,也成为我人生中一直无法排遣的怀念。到了岩下村,不能不看岩下大厝——“留耕堂”。相传王氏先祖在择地盖房之时,风水上放弃了高官与富贵,只求儿孙满堂,耕读传家,认为“官家不如农家好,早去晡圆固乃好”,故而取名为“留耕堂”。
“留耕堂”由岩下王氏五世子孙王建清、王建武兄弟,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始建,历经八年才完工建成。占地一万三千多平方米,为两层土木结构,大小房间108间,座东北朝西南,有正座、书院、回廊、披榭、过雨等结构组成,总体建筑古朴精美。据介绍,大厝最多之时曾住有村民一百多户,三百多人。
历经250多年日晒雨淋的“留耕堂”,就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已日渐衰老。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棂,都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迹,承载的“留耕堂”后代子孙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为了保护好“留耕堂”,传承知书达理、崇德为善的家国情怀,近年来王氏族人先后筹资一百多万元,用于大厝的修缮与维护。
离“留耕堂”不远处,还完整保留着一座古民居——举人厝,也称旗杆厝。这里因曾经居住着晚清举人王维藩而出名。按封建规制,取得举人功名以上者,被允许在自家门前或祠堂竖立旗杆,一者可以光耀门庭,二者可以激励后人。
王维藩,光绪戊子科举人。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中举之后虽未入仕为官,但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品德高尚,在家乡享有很高的威望。受朋友相邀,曾到马透传业授课,建树颇丰。直到今日,岩下村民每当谈起举人王维藩过往的故事时还津津乐道。
岩下村的西北方,是一片深山老林,那里山高岭峻,峡谷幽深,各种飞禽猛兽神出鬼没,步入其间,令人胆战心惊。村庄的北面倚靠着大潭面原始森林,密林中一条小溪奔流向西,水岸边刻有一张藏宝图,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首藏宝诗:“马英瓮,岚潭下,金犁金枷耙,谁人识得破,天下第一家。”
历经时代沧桑的岩下村,早已不是当初的穷乡僻壤,而是宜居宜养的新农村。那么三百多年前,无诸后裔的一支先民,为何会来到这偏僻的岩下村结茅而居?到了五世子孙又怎么突然有了一笔财富,建起了如此规模的“留耕堂”?藏宝图是不是故弄玄虚?这些未解之迷,都只能留给后人去探寻、去诉说……
《福州晚报》2021年9月13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