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展示《华英译本》。
续百年船政精神 扬马尾时代风帆
福州晚报讯 100多年前的船政教科书长啥样?昨日,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船政后学堂的教科书《华英译本》。这也是迄今发现的第一本船政时期的教科书。
《华英译本》系船政后学堂英国教习邓罗1886年所著,分为中英文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选取了55篇中文例文,后半部分是每篇例文中一些重要或生僻词汇的英文翻译。
“这本教材是船政后学堂学生学习英文的中级读本,可能是入学第二年的教材。”《华英译本》捐赠者、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两三年前,他在国内一拍卖网站上买下它,到货后发现竟是船政教科书。
邓罗在序言中讲述了著书的经过:起初,书中的内容只是他在船政后学堂的讲义,后来为让更多中国人学习英文,邓罗将讲义汇编成册,通过别发印书馆出版,成为正式的教科书。
“《华英译本》选取的中文例文大多来自中国传统典故、名言,包括‘铁杵作针’等。”陈悦说,教科书第一篇教授的第一个英文生词就是“孝”。当年,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出的入学考试题就是关于“孝”,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船政教育体系里是一以贯之的。
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校。1866年,船政开设求是堂艺局,年末搬至马尾,改名为船政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学堂成立之初就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其中,前学堂为制造学堂,以法语为教学语言,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造船专业;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后来增设轮机专业。
学堂学制为5年,考试严格、淘汰率高,学生中优异者被派往欧洲深造,毕业后分别派遣到船政工厂、练习舰上实习,合格后获得基础任官身份。到1911年,船政学堂共培养出629名造船、航海等方面的人才,包括严复、詹天佑、高鲁、魏翰、陈季同、邓世昌、萨镇冰等。
“这本教材十分珍贵,当时后学堂的同一时期学生,如贾凝禧、林韵珂等,可能都学过书中的内容。”陈悦说,《华英译本》对于研究早期船政历史、船政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芳说,目前,馆内收藏有船政毕业证书、老插床、“通济”舰舵轮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华英译本》将进一步丰富馆内展览内容。据悉,该书将于国庆期间在博物馆三楼“育才强邦”展厅展览。
船政文化博物馆将建新馆
福州晚报讯 记者昨日获悉,马尾区将在船政文化城船厂旧址片区一期的综合仓库打造博物馆新址,进一步擦亮船政文化城名片。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文物900余件,资料1000多件。
据介绍,馆内有3件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是“通济”舰舵轮、一台皮带式老车床和一台老插床。
“通济”舰是船政建造的第三十四号兵船,原名“建靖”,1895年11月被北洋水师购买作为练习船,更名为“通济”。1937年8月12日,“通济”舰被作为阻塞船自沉于江阴封锁线,1962年5月被打捞拆解。2008年,博物馆通过社会征集得到这个舵轮,这也是在馆内展出的唯一一件船政时期建造的舰船舵轮。
皮带式老车床建造于1871年,原是船政制造的一台龙门刨床,床架部分后来被改制为车床。20世纪90年代,一群文物专家经过长期追踪,让它重返马尾。
1867年法国生产的老插床是首批运到船政的进口生产设备,2019年被征集回马尾。它是国内现存较早的机床之一,也是船政创建史的见证者。
(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王彦 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