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专家李宏
2021-09-2610-24-28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李宏(1042—1083年),闽侯县人。平时乐善好施,人因以长者呼之。他的主要事迹是兴修水利,造福人民。

建筑木兰陂

木兰陂是建在木兰溪下游的木兰山麓而得名。栏溪发源于德化戴云山,经永春、仙游两县,汇聚360多条溪涧之水,流入莆田西部的俞谭,横贯莆田中部,出兴化湾入海,它在莆田境内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有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每秒达3710立方米。未建陂前,兴化湾的滔滔海潮直涌到仙游县的林陂(古名灵陂),木兰溪两岸旱、洪、涝、潮等灾害不断发生,大地一片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民不聊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造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早就成为人民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当时长乐人钱四娘、林从世等先后前往莆田建筑木兰陂,由于巨大洪水和海潮的冲击,都没有建成。李宏对此很关心,他希望贡献力量参加建筑木兰陂。

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宋神宗谕准蔡京之奏“诏莆阳协修水利”,李宏应诏来莆田建筑木兰陂,他集资7万缗作为建筑木兰陂费用。他在具有水利工程技术知识的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认真总结了钱四娘、林从世两次筑陂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钱四娘把陂筑在地高流急之处“与水争势,是以不遂”;林从世把陂筑在“隙扼两岸,怒涛流悍”的地方,因此被冲垮。于是,他不怕风吹雨打和日晒,细心勘定了沿溪的地质和水情,涉水插竹为记,选择在钱四娘、林从世两陂故址之间的木兰山麓,作为陂址,这里两山夹峙,溪面宽阔,上游的山洪暴发时,至此水势明显转缓,下游的海潮涌来时,力量也大为削弱,加上此处溪床是岩石,确是个理想的陂址,他日夜精心设计,缜密施工,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8年奋战,终于在元丰六年(1083年)把木兰陂筑成。这陂有32门,阔35丈,深2.5丈,溪底填以横石,其上布以石柱,犬牙扣入,互相钩锁。在陂的南岸建有惠南桥,陂附近挖有大沟7条,小沟109条,并筑有海堤,置有陡门、涵洞等建筑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它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木兰陂建成后,开发了莆田的南洋平原,发展了农业生产,繁荣了农村经济。宋林大鼐在《李长者传》一文中讲道:陂成后“后人塍海而耕,皆仰余波,计其所溅,殆及万顷,变泻卤为上腴,更旱暵为膏泽……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涝。”请乾隆《莆田县志》亦载:陂成“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遂废五塘为田,令民业之,岁可得谷二千五佰五十五石有奇”,大大促进了莆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李宏见到亲手参加建成的木兰陂,为民带来了许多益处,感到十分高兴,但他因筑陂劳累,不久离开人世,享年仅有42岁。

人民纪念李宏

木兰陂建成后,经受了无数次台风、洪水、大潮和地震袭击,仍然巍然屹立,长期发挥经济效益,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水利科学技术水平。为了纪念李宏等人建筑木兰陂的功绩,宋元丰间即在“惠南桥”后建立“义庙”,后又建立李宏庙。1961年,木兰陂和后人建的李宏庙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维修。李宏庙现辟为木兰陂纪念馆,陈列陂史和有关文物。1962年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途经莆田时,特地参观了木兰陂,欣然撰书《木兰陂诗碑》勒石竖在庙内,以缅怀先贤、激励人们、振奋精神、艰苦创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贡献力量。1988年,木兰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肖忠生)

  (来源:《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 福州人杰》)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