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林水发烈士:慷慨临难复何惧
2021-10-0704-00-20来源:福建日报

1633680186780930.jpg

林水发烈士

2.jpg

林水发烈士碑文

1633680194857958.jpg

烈士证明

“今日被捕,已知必死,以我之牺牲能换取劳苦大众之幸福,死亦无憾,相信共产党终将胜利……”86年前,曾任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游击总队参谋长的林水发在狱中发出绝响,献出年仅27岁的生命。

林水发的一生短暂却传奇,他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怀揣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共同目标,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工作

林水发出生于1908年,是连江县官坂人。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念私塾、下地劳作、为贫苦百姓看病送药,耳濡目染之下,培养了为人正直、侠肝义胆的性格。

十几岁时,林水发来到福州,先后就读省立福州二中和福建省法政学堂。求学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共产主义ABC》《血钟》等书刊,与进步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抵制日货、与卖国奸商斗争、收回教育权等学生运动。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北伐军光复福建不久后就开始“清党”,国民党右派四处捕杀共产党人,中共党组织惨遭破坏,省学联等进步社团被封或被解散。作为见证者,林水发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面对白色恐怖的笼罩丝毫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斗争的决心。

“革命”二字厚重如山,青年林水发立志用一生来践行。1928年,从福建省法政学堂毕业后,他以双虹学校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宣传活动,鼓动基层群众意识觉醒。其间,党领导的第一个群众反帝组织——远东反帝非战反法西斯大同盟福州分会会址设在双虹学校,林水发加入组织后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负责联系福州、连江水陆交通站,护送邓子恢、陶铸等主要领导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经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孝敏、组织部部长陈宗远介绍,林水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正是由于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林水发结识了同为地下工作者的邓霜,二人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1933年5月,邓霜在福州生下儿子林兆德后,便将幼子托付给家人抚养,与林水发共同参加连江游击区斗争。1934年秋,苏区被“围剿”时,邓霜受组织派遣到福州工作,从此杳无音信。

冲锋在前,为百姓谋福祉

林水发的个人命运,始终与闽东连罗地区革命斗争紧紧交织在一起。

当时,连江贫困农民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土豪劣绅的盘剥和压榨,民不聊生,衣不蔽体。1931年10月,邓子恢来到连江透堡指导农民运动,宣传减租斗争的道理,发动农民团结起来,争取穷人正当权益。在邓子恢、杨而菖的领导下,林水发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在透堡、东湖、安定等地开展秋收减租抗债的斗争,地主在强烈攻势之下只好答应减租二成。然而,透堡等地的地主不甘利益受损,用金钱收买流氓地痞,组建反动武装,猖狂地向农会发起进攻,12月,千余名参加减租斗争的农民自卫队队员与地主武装开展激战后失败,林水发不得不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到福州隐蔽。

透堡农民暴动,打响了闽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罗源、宁德、福安、福鼎等11个县域,掀起闽东地区土地革命高潮。

在福州隐蔽期间,林水发打工之余仍不忘革命。他将赚取的收入扣除生活费后,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党的经费,同时还策反了在国民党部队中当兵的同乡携枪弹秘密回乡潜伏。

1932年5月,林水发接到市委指示再回连江工作。为了能接触到反动派内部信息,他不顾危险,利用同乡关系进入官坂税警队,把了解到的敌情转告给杨而菖,并组织农会会员准备暴动。6月初,在杨而菖带领下发动“官坂暴动”,通过里应外合,一举捣毁国民党催捐逼税的契税局。

1932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第一支队在连江县官坂镇合山村成立。游击队成立伊始,敌军便妄图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组织一个连并在透堡、官坂一带地主民团的配合下“围剿”合山游击根据地。当时,正在福州的林水发得知情报,跋山涉水赶在敌军进攻前回到驻地,为游击队争取了准备时间。此役,游击队员们埋伏在合山村的山坳阻击敌人,无一人伤亡,从容撤入山林隐蔽。

在革命斗争中,林水发始终发扬不怕苦累、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精神,和游击队员们餐风饮露、夜宿茅房山洞,克服困难,多次粉碎国民党马尾要塞海军陆战队和连罗两县地主民团武装对游击区和苏区的“围剿”。1934年后,连江除县城外的农村地区基本都成了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林水发也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者,担任中共连江县委委员、县革命委员会财政部部长,红军闽东第十三游击总队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无惧生死,为革命英勇就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的星星之火一经点燃,便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支撑着林水发等革命者一往无前。

对于革命工作,无论是前线战斗还是后勤保障,林水发总是事无巨细,大公无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苏维埃政府的红管家”。

1934年8月,寻淮州、粟裕同志率领红七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福州北郊,后在北峰、桃源等地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战斗过程中产生了七八百名伤员急需安置治疗。林水发迅速发动苏区群众,把红军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以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医疗所为基础,在下宫村建立红军总医院,并在连江官坂、下屿和罗源巽屿、北山等地设立红军分医院,全力投入抢救、治疗红军战士的工作。

1935年1月后,连罗苏区逐步沦陷,红色政权相继转入地下活动,反动派烧杀掠抢,无所不用其极,根据地干群惨遭杀戮。然而,苏区群众并未妥协,改变斗争策略,坚持地下斗争。下屿突围后,时任连江县委常委、负责闽东特委交通联系的林水发临危受命,赴前屿、屿头、鹤屿等地秘密联络失散红军集中前往西洋岛隐蔽。按照组织要求,林水发前往接应部分被“围剿”的队伍,在官坂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后不幸被俘。

被俘后,林水发被关押在官坂公署,敌人软硬兼施,劝其投降。然而,他毫无畏惧,在狱中写下“投身革命为主义,慷慨临难复何惧”诗句以明志。国民党见逼降不成,将他押往福州。在押解途中,闽东红军西南团和赤卫队对反动势力展开阻击,敌人担心被劫留下后患,匆匆返回官坂,将年仅27岁的林水发杀害。

林水发的一生,短暂而热烈。为了家国大义,他与儿子林兆德一生仅见过一面。先辈为革命奉献终生,林兆德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作为家风家训,叮嘱子女身为烈属后代,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国家、社会作出有益贡献。

“烈士后代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林水发的孙子林家坚深情地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铭记先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好先辈开创的伟业。

 (记者 郑雨萱 文/图)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