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保|闽王王审知墓
2021-11-2504-40-05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闽王王审知墓,俗称王审知墓。在福州晋安新店镇斗顶村边,位于莲花峰南麓的斗顶山南坡。

1637829311197471.png

墓南向,平面呈钟形,砖石结构,三层墓埕,面宽27米,纵深31米。最高一层墓埕中部并列两个宝顶,宝顶近似长方形,环砌青砖及椭圆形青石,内填碎石杂土,高2.6米,长11.1米,前宽4.9米,尾部收敛为弧形,两宝顶相间2.03米。

墓室建造在宝顶之下,石构,券顶,两室并列,每室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左为王审知墓圹,右为其夫人任内明墓穴。两墓室前均有地下斜坡墓道,墓道长8.8米,宽2.25米,坡度5°。两墓道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均0.2米的石砌排水沟与第一层墓埕边沿相通。

墓前正中有一条长63米、宽3.7米的露天石墓道,墓道两旁有石翁仲、石兽左右分立,翁仲中有文臣武将各一对。文官高冠秉笏,均身高223厘米,宽67厘米。武将披甲,按剑,均高161厘米,宽72厘米。石兽有石虎、石羊、石狮各一对。石虎俯卧,高35厘米,长137厘米,宽58厘米。石羊俯蹲,高48厘米,长130厘米,宽45厘米。石狮盘踞,高70厘米,宽38厘米。

封土后侧山坡上竖立一块高287厘米、宽94厘米、厚20厘米的基碑石。碑额琢有双龙戏珠浮雕,碑面正中楷书“唐闽忠懿王墓”。右镌“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左刻“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字径分别为35厘米和12厘米。

王审知原葬于凤池山。长兴三年(932年),其子王延钧迷信风水之说,嫌山岗不利,于九月十九日把王审知及任内明迁葬莲花峰下,建莲花、永兴二寺,遣八僧守冢,颁田15顷为香灯。明宣德五年(1430年),墓被30名屯军盗掘,挖出王审知像、玉带、玻璃碗等器物。万历三十年(1608年)裔孙王亮重修其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部门对王审知墓多次修缮。1981年,福建省和福州市的考古工作者联合对墓室进行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花纹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王审知墓志一合、王审知之妻任内明墓志一方。

王审知墓志位于棺床前,黑色页岩,周刻十二生肖像及龙凤牡丹图案,高146厘米,宽121厘米,底厚19厘米。楷书,字径15厘米。由门史福建管内盐铁副使翁承赞撰文,将仕郎前守河南府文学王倓书丹。铭文记载王审知于开平二年(908年)被封为琅琊王,四年(910年)敕封闽王,从而纠正了志书对王审知为王时间的种种错误记载。墓志铭还记述王审知的12个儿子、7个女儿及其家族的情况,并具体记载王审知死于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

任内明墓志立于棺后石壁前,黑色页岩,高198厘米,宽102厘米,厚14厘米。楷书,字径2厘米。翁承赞撰书,详细记载任内明生平,是块难得的珍贵文物,现与王审知基志一起陈列于福州市闽王庙内,供游人参观。

闽王王审知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附:王审知生平简介

王审知(862—92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闽国建立者。字信通。长兄潮,次兄审邽。兄弟三人“皆卓异不群”被誉为“王家三龙”。

黄巢起义后,王审知三兄弟从王绪起兵,辗转入闽。因王绪忌才残杀部将,军行至临漳,王潮鼓动将士扣押王绪,迫其自杀,王潮遂自为统帅。

唐景福二年(893年)五月,王审知率军攻入福州。十月,唐朝廷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年)冬,王潮病危,命王审知知军府事。王审知拟谦让给其次兄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审邽坚辞不受。十二月,王潮病逝,王审知代立,天子降玺书授王审知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充威武军节度使。开平元年(907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二年,兼中书令,进封琅琊王,食邑五千户,实封二百户。三年夏,授检校大师、守中书令,食邑七千户,实封五百户,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翌岁(910年)敕封闽王。在位期间,选良吏,招纳名士,省刑罚,减赋役,劝农桑,立学校,发展海上贸易,使福建地区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

 (来源:《福州市郊区文物志》)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