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白马王信俗
2021-11-2609-58-32来源:

  原标题:射鳝保境安民 祈雨造福百姓 闽越白马王演义出闽都文化信俗

1637892220796132.png

位于晋安区鳝溪风景区内的白马王庙。

  白马王信俗在福州民间家喻户晓。白马王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的典型神灵,也是海峡两岸民众广泛信仰的道教神灵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白马王的故事不断演变、充实,成为闽越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王子射鳝 为民除害

  《三山志》记载:“昔鳝溪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尺,深不可计,距上潭五里。闽越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鳝于此潭,其长三丈,土人因为立庙,号白马三郎。”

  闽越王无诸之孙,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因好骑白马,故号白马三郎。传说当时鼓山鳝溪有一条恶鳝,长三丈,残害百姓,白马三郎将它射杀,但自己与马也被鳝尾缠住拖入水中同归于尽。后人感念白马三郎的功德,建鳝溪广应白马王庙奉祀纪念。

  白马王祖庙总理、白马王文化研究会法人代表郑仁双说:“驺寅当年在鳝溪为民射鳝除害,据志书记载和专家考证应当在汉初景帝年间,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明代万历年间王应山编撰的《闽都记》、清代林枫编撰的《榕城考古略》等也都记载了白马三郎为闽人除鳝怪的故事。其中,讲述最为精彩的是清代小说《闽都别记》,文中白马三郎不仅有名有姓,威名远扬,还增加了白马王除豹害的情节和除害牺牲的细节,使英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白马王也由王子演变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成为世代官民推崇的充满大爱的正能量神祗。

  随着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不断创造,白马王信俗内容不断丰富,信仰系统不断扩大,上承汉闽越王信俗,下衍五大元帅等部属神灵信俗,影响遍及福州地区城乡各地,并随着移民播迁到台湾。

  闽越古庙 穿越时空

  境以灵著,地以人传。位于晋安区鼓山镇鳝溪的白马王庙是白马王信俗的祖庙,也是现今福州唯一留存下来的汉代闽越国时期的古庙,是福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庙宇之一,1961年被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跨越溪涧,拾级而登,来到鳝溪的白马王庙,沿途可见宋、明、清的名人摩崖石刻。虽然这些摩崖石刻已苔花斑驳、字迹磨漶,但这条道路仿佛是一条由时光镌刻的天然碑廊。其中,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所作的《福州鳝溪祷雨文》和宋代蔡襄所作的《祈雨记》尤为珍贵。

  原来,鳝溪的白马王庙自唐宋以来成为祈雨圣地,白马王被尊为“司雨之神”。因祈雨灵验,白马王曾5次受朝廷敕封(其中一次是王审知奏封为“弘润王”),鳝溪白马王祖庙由此成为官府祈雨的圣地。曾在福州任职的蔡襄、曾巩等人都曾到这里祈雨,留下祈雨祷文。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射鳝台、深藏于峡谷里的鳝鱼潭,以及附近的东山曲水流觴古迹和三月三越女踏青的风光旖旎处——由此,穿过时光隧道,仿佛能看到满山红叶里,白马三郎英姿勃发,骑白马一骑绝尘,曾巩、蔡襄、程师孟、刘瑾、陈垲等人着宋明冠带鱼贯而上,吟念着祈雨祭神韵文的情景。

  情牵闽台历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汉朝末年,长乐梅花和连江一带的先民迁徙到台湾马祖垦荒,白马王信俗随之传至马祖,并逐渐被奉为重要的地方守护神,进而传播到台湾各地。

  近年来,两岸的白马王信俗交流体现了两岸之间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白马王信俗文化同陈靖姑、陈文龙、闽王王审知等信俗文化一样,成为沟通闽台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郑仁双说,白马王信俗以历史记载为据,以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为纽带,以鳝溪白马王祖庙和海峡两岸的众多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祈福踩街迎神庙会、进香谒祖仪式、巡安会香等活动为表现形式,彰显了白马王舍生取义、为民除害、保境安民、造福百姓的人格魅力和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承精神。

  (记者 管澍)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