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在福州东郊鼓山白云峰,原名“华严寺”,唐建中四年(783年)建。《榕城考古略》记载:唐建中四年,有龙见于山之灵源洞,从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后有僧灵峤诛茅为屋,诵《华严经》,龙不为害,因号曰华严台,亦以名其寺。会昌年间,寺废。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命僧神晏居山主持,建国师馆,寺渐扩大。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赐匾“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为寺。永乐六年和嘉靖二十一年两次被焚。宣德元年(1426年)和天启七年(1627年)两次重建。清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都曾扩建和大修。寺占地25亩(16675平方米),由30多个殿堂组成的建筑群,巧妙地分布在幽岩林荫之中,依山就势,层层迭进,使人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感。
寺中轴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其他殿堂分支旁立,序列分明,错落有致。建筑物仍保持明天启时重建格局和清代建筑规制及其艺术风貌,气魄尊严肃穆,佛教色彩浓厚。大雄宝殿为木结构、九脊歇山顶,宽27米,进深25米。地基、平台、柱础用地产花岗石材料,红色斗底砖铺地。顶棚上保存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时彩绘虎、象、猴、鹿、麒麟等99幅图像。法堂为砖木结构、悬山顶,复墙,宽36米,进深21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时,顶棚上彩绘人物图像75幅仍在。正梁上悬有“宝珞尊严”泥金匾额,是清嘉庆九年(1804年)镇守福州将军庆霖和他的胞弟台湾知府庆保共献。
涌泉寺前有2座陶塔,东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西边一座称“贤劫”千佛宝塔,系宋元丰五年(1082年)制造。原在福州城门镇梁厝村龙瑞寺,1972年移置于此。塔用陶土分层烧制,逐层累叠而成。高7米,八角形,九级,棕褐色,细部结构仿楼阁式。每座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八角塔檐另塑僧人、武将等72尊,檐角悬陶制塔铃72只,塔刹铁顶似釜,因年久蚀坏,后易以陶制葫芦。塔座塑莲瓣、舞狮、侏儒等,并刻有铭文,记载制塔时间、造塔者及匠人高成名氏。东塔题识10行,全文79字,为僧人所募造,西塔题识14行,全文126字,系信男信女所舍造。2座陶塔保存至今为全国罕见,为研究宋代建筑风格和陶瓷技艺地方特色提供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