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珠俤,1949年出生于福建省平潭县中楼乡的一户贫农家庭里。他的父母亲都是共产党员、乡村干部,因此,他自幼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懂得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理。童年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只读完小学便在家乡参加生产劳动。1968年4月,他应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努力掌握军事本领。由于他各方面表现出色,曾被评为“五好战士”。1970年2月,他从部队退伍回家乡务农。
1971年2月,邵武铜冶炼厂要招聘一批工人。身强体壮的陈珠俤经公社党委的介绍,穿着一身军服前去应招,并被聘为正式工人。冶炼厂有许多工种,所干的活有轻有重,由于受“文化大革命”一些不正确的提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总想找个轻松的活干,但他却不是这样,心里盘算着的是挑重的活干。他一进入工厂,对厂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便先到各个车间参观。当他经过熔炼车间时,立即被那热火朝天的场面所感染。他看到那高大的冶炼炉炉口火花四溅,铜液滚滚,工人们的脸被火映得通红,手中的钢钎在不停地撬动,额上的汗水在不停地流淌。尽管劳动是那样的紧张,但车间里仍然洋溢着生活的欢乐,工人们的脸上迸发出自豪的光彩。此情此景,使他浑身的血液也像铜液一般沸腾起来,他迸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战斗呀!他深深爱上了熔炼车间。回到厂部,当党组织找他谈话时,他正想提出自己的请求,厂部负责同志像是已看透他的心一样,拍着他结实的肩膀说:“小伙子,分配你到熔炼车间……”听到这话,他心里一喜,还没等领导把话说完,便立正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脸上绽出了笑容,激动地说:“行,服从组织,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陈珠俤到熔炼车间报到后,分配的工种是吹炼炉渣口工。吹炼炉渣口工的工作极其艰苦,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全面。但他清楚,哪里有火,哪里需要力气,哪里可以流大汗,哪里才是真正的工作。一上班,面对熊熊的炉火和滚滚的硫气,他丝毫不畏惧,在操作台上忙个不停,毫无怨言。炉口出渣处,火星四溅,热气逼人,尤其在酷暑天,那里的温度更是使人窒息,但每次排渣,他总是精神抖擞地迎上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铜就要出炉了,一定要认真排好炉渣,这是许许多多有色金属战线上职工辛勤劳动结晶的时刻,丝毫不能出差错。因此他认真对待自己的排渣工作。每次炉渣出炉后,他总是擦了擦汗水,把炉渣装了满满一车,飞快地拉了起来,总要比别人多拉上几趟。人们看着这个浑身汗渍烟灰、不知疲倦的小伙子,都投以钦佩的目光。
有一次,厂里鼓风炉的风眼被堵死了,形势危急,如不及时抢险,整个生产流水线就会停止运行,这是关系到全厂生产和工人安全的大问题。不在班上的陈珠俤一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便抄起一把8磅重的大锤,往车间奔去。到了炉风口,他挤到了最前面,挥起大锤,与工人们一起,轮番不停地用力锤打着。经过20个小时的激战,风眼终于被打通了,工厂又恢复了正常工作。此时陈珠俤已精疲力竭,但第二天他又按时出现在车间里。同事们见状关切地劝他说:“珠俤,你昨天连续干了20个小时,今天应该休息一下了。”他笑了笑,说声“没啥”又忙开了。
他这种吃大苦流大汗为国家出力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厂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不久,他便被任命为熔炼车间8班副班长。197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陈珠俤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同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看到了祖国光明的前途和灿烂的未来,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使命,感到自己有义务为祖国的建设流血汗,贡献力量。于是,他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迈着坚实的脚步,以更自觉更刻苦的劳动者风貌,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因种种原因,陈珠俤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还负了不少债。同事们见寒冬季节他孩子的身上只穿几件单衣,都劝他打报告申请困难补助。凭他的实际困难和工作上的突出表现,申请救济是不成问题的,但他却说:“个人这点困难能够克服,国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我们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了。”来厂多年,他从未向组织要求过困难补助。他爱人体弱,不适合她所做的工种,他也没有出面去申请调换。1979年调整工资时,他本来可以从三级工调为四级工,但他把名额让给了一位二级工。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里有这样一个念头:真正的共产党员首先想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他时刻都是这样做的。
1980年冬季的一天,正值出炉时刻,因地面潮湿,铜渣落地,红花四溅。不巧,有一块铜渣落到陈珠俤左脚的皮鞋里,脚面被烫伤了一大片。大家急忙把他扶到医务室包扎,医生和同事们都劝他休息。他呆坐了一会儿,心里却念叨着:“我这个班长轻伤能下火线吗?”他霍地站起来,迈着略带蹒跚的脚步向车间走去。回到车间后,大家都劝他休息,他还是那句话:“现在人员少,我还能干。”几天后,他脚面的伤口感染了,开始化脓流黄水,脚也慢慢肿大,但他仍忍着疼痛,一拐一拐地坚持上班,怎么劝也不肯休息。在他伤痛的20多天里,他硬是没有迟到一天,没有请过一天假。“真是铁打的汉子!”同事们都这样议论着。
炼铜就要爱铜。从小就懂得爱护公共财物的陈珠俤,把铜视为自己的生命加以保护,不使国家财产蒙受一点损失。有一次,他三弟写信给他,向他索要一副铜毛线针给女朋友打毛衣。他看到信后,眉心拧起了个疙瘩,心想寄一副铜针给三弟很容易,车间里有的是铜,何况一副铜针需铜量不多,但铜是国家的财产,我一点也不能拿。于是,他回信叫三弟到百货商店去买。为此三弟怨他不通人情,他只好苦笑自慰。
他自己从不拿厂里的一块铜,也绝不允许别人乱拿。作为厂武装基干民兵排长,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认真巡逻护厂,保护国家财产。1980年5月3日深夜,他和战友陈守妹在杂铜库抓获了2名小偷,保住15公斤的紫铜线没有被盗,并由此破获了一个21人的盗窃团伙,追回被盗紫铜600多公斤。事后,他受到了厂部通报嘉奖。有人曾悄悄对他说:“你抓的这些都是地头蛇,说不定哪一天你的骨头都会被打断。”他轻蔑地一笑,坚定地说:“为了公家的铜不再被盗,我个人无所谓。”
陈珠俤为祖国建设默默地奉献着,为邵武铜冶炼厂的生产建设无私地奉献着,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厂里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
1981年12月16日下午3时30分,邵武屯上乡下沙红星村变电所附近发生山林火灾。邵武铜冶炼厂党委接到县政府办公室的电话通知后,立即用广播通知全厂干部职工前往扑灭山火。5时许,陈珠俤下班回到宿舍,一听到火灾消息,饭也顾不上吃,返身拿起扫把,叫上同事陈连伙一起奔赴火场。他妻子在一旁焦虑地说:“你人不舒服,已经两餐没吃了,还去?”“我是共产党员,我不去谁去?”他瞪了妻子一眼,转身就跑,迅速赶到火场投入救火战斗。
一到火场,只见火势凶猛,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如不及时扑灭,就会使山下红星村的变电所陷入火海。这个变电所担负着周围5个省、地级厂矿企业及社队的变电、供电任务,保护变电所事关重大。另外,山冈背面便是铜冶炼厂的家属区、油库和氧气站,如不及时扑灭山火,将威胁到这一带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势极其严峻。这时,铜冶炼厂党委所组织的由20多位干部职工组成的扑火队伍同山火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心急如焚的陈珠俤更是奋勇当先,完全忘记了饥饿和劳累,哪里火势大,哪里火险急,他就奋战在哪里。
由于火势太大,无法在火口上扑打,铜冶炼厂党委便带领扑火队伍退到第二线,决定利用变电所后山的一条山路作为断火线,迅速组织队伍将山路两旁林草砍掉,加宽隔火道,同时让扑火队以一字形排开,守住隔火道及时扑灭山火。但火势仍越来越猛,不一会儿,中间的隔火路被大火突破了,扑火队伍被截成两段。在这种情况下,山路下半段的队伍即往山下撤去,而留在山路上半段的陈珠俤、陈连伙等人只好朝山顶撤。说时迟,那时快,火势已蔓延到队伍跟前了,而通向山顶的路既陡又窄,只能一个一个地上去,在这危急关头,陈珠俤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同志的安危,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毅然闪到一边,让别的同志先上山顶,最后,正当他想往上冲时,突然间,一阵旋风刮起,火趁风威,风助火势,大火瞬间把他团团围住,英勇的战士、模范共产党员陈珠俤迅即被一股浓烟吞没了。
山火扑灭之后,铜冶炼厂党委立即带领大伙分头寻找陈珠俤,最后找到了已被大火烧焦的陈珠俤的遗体。他壮烈地牺牲,时年仅32岁。面对烈士的遗体,人们悲痛不已。
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实践了自己生前的理想和誓言。
(扬成)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