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四峰山红色联络站往事
2021-12-0705-30-3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圣平 郑宝松

image.png

  抗战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闽侯县青口的西台村,曾经是闽中游击队开辟的根据地(1935年—1949年),也是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机关驻地(1947年3月—1948年1月)。西台村南阳顶东北向相距约4.5公里(指原有古道距离)的四峰山,那里原有一座山草寮,早年曾是中共闽中特委驰骋福清闽永边区,在南阳顶一带活动的一处红色联络站。如今,依然可以触摸到联络站中共地下党员、接头户郑音根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岁月。

  郑音根,闽侯县七里大义乡(今青口镇)长楼村人,1901年出生于贫苦家庭,是地道朴实的农民。1931年,郑音根遇到一位我党中央特派员,他的任务是在这一带播撒革命种子,组织发展革命力量。郑音根后人证实:父亲生前告知,特派员的上级是毛主席领导的队伍离开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时,派他深入闽中的地下工作者。因保密,一直未公开真实的身份。故此,郑音根认识这位不速之客,却不知他的真实姓名。特派员常到田间地头与音根促膝谈心,通过一段时间交往与接触,郑音根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1931年,他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

  为了更好适应地下党工作的需要,郑音根根据特派员临别的建议,向西台村林礼天买下位于四峰山(又名马步山)的一块山地。这里交通方便、隐蔽,郑音根当年在此搭寮栖身,表面为谋生,实际上是联络站。郑音根在草寮前下山坳、左右旁杂地上种下番石榴约6亩,“多榴花”品种的番石榴每年可跨夏、秋、冬三季轮回开花结果,一来粮食紧张时,可为逗留的地下党员充饥度荒,二来可为联络站留下标记,便于接头。

  1934年4月“闽变”失败,福州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闽东党组织切断与福州方面的联系,革命形势跌入低潮。一天,郑音根迎来另一位行色匆匆的党的特派员叶飞,当年叶飞路过四峰山滞留时间不得可知,郑音根又在开垦的荒地上种植了橄榄树七棵……这也是当年见证叶飞到此留下的证据。“父亲生前提及叶飞临别时特别交代:凡山外人来时,只要见到七棵橄榄树,同志们就会找到自己的家了!”郑音根儿子郑明兴说道。

  1945年秋,郑音根在垦荒种植劳动期间,认识了第三位党员高振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高振洋为福州三山中学学生,同年8月,他在学校参加由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创建的“中华民族先锋队”。1940年,高振洋离校上山参加武装斗争,同年3月入党,曾当过省委书记曾镜冰的通信员,在校期间对无线电技术颇有兴趣,在校友、地下党员欧阳天定推荐下,不久担任省委电台台长。1945年6至8月,曾镜冰带领一支武装队伍与闽中游击队林汝南部分队伍在南阳顶会师。1947年3月,省委从闽北古田南迁尚干南阳顶时间长达10个月,高振洋随省委机关两度留驻南阳顶达一年有余,奉命携带电台周旋于四峰山延绵地带南屿溪里、兔耳山、南通十八溪期间,四峰山联络站成为省委与国统敌占区之间开展机要工作活动的重要堡垒。高振洋常在这里通过隐蔽电波收发,接受党中央指示,接收华东局上传下达部署。郑音根随时配合做好联络站保护电台警戒工作,有时高振洋还派他将收发的电报件送往南阳山“上岩”“下岩”省委领导住处。

  高振洋十分信赖这位不识字、用福州话沟通的得力帮手。郑音根平常还积极设法为省委机关干部送去给养物品。1947年秋,由高振洋介绍郑音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峰山联络站始终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安全可靠的联络点,省委领导人曾镜冰等,闽中武工队领导人及骨干黄国璋、陈亨源、沈祖澄、沈祖厦等,中共福林中心县委、七里区委领导人林得利、黄建国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武装斗争的足迹。直至解放,四峰山红色联络站从未发生过任何纰漏。如今,这里已成为闽侯县一处红色革命遗址。

  《福州晚报》2021年12月7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