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忠生
杨用霖为清北洋水师一位有威信的将领,曾在多艘军舰任职,治军严明,关心部下,深得士兵爱戴,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事迹感人。
杨用霖(1854-1895年),字雨臣,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少失父母,依靠伯兄杨腾宵生活。性喜任侠,尚气节,重然诺,平时寡言语,他敬重志节高操的人,常说:“大丈夫当立功,名垂不朽,勿与草目同腐。”清同治十年(1871年),十七岁的杨用霖参加海军,投“艺新”炮舰为“船生”(即学徒),从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驾驶及枪炮等技术,杨用霖刻苦好学,用心专一。杨用霖在舰队中,为人“沈毅忠勇,”在营治军,严明有威,因此“士兵威戴,亦倚之如父兄也”。不久,他升为“振威”舰管炮官,又升为“艺新”舰二副。
清光绪五年(1879年),林泰曾自英国学成回国,由福建带舰北上,调杨用霖同行,到北洋后,杨用霖先后任“飞霆”“镇西”舰二副。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到“镇远”铁甲舰任大副。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提升杨用霖为右翼中营游击。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鸿章赴威海检阅海军,以杨用霖训练有功,升为参将,赏加副将衔。
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894年9月17日)午初,日舰“吉野”“松岛”“桥立”“严岛”等12艘,以双鱼贯阵向停泊在大东沟海面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等10艘北洋舰队开来。北洋舰队立即起锚,以人字雁行阵列队迎战,“定远”“镇远”两舰在前方领队之首,各舰以次分列左右。作战一开始,“定远”“镇远”两舰带头冲锋在前,杨用霖表现很勇敢,他深知这是恶战,他对“镇远”舰部下将士们说:“此战不胜,黄海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又说:“时至矣,吾将以死报国!”听者感泣,都说:“你死了,我们又怎么敢苟活?赴汤蹈火,我们都将听从你的命令!”海战中,杨用霖协助“镇远”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指挥全舰将士奋力鏖战,炮弹纷飞,血肉狼藉,神色不动,而攻御愈力,敌为之却。日军最怕“定远”“镇远”两舰,于是集中炮火,猛力围攻。战到午后3时多,“定远”舰忽然被日舰击中一炮,火焰从炮弹炸开的洞口蔓延,火势极为猛烈,而日本舰队又乘机向“定远”舰扑来,不断发炮,“定远”舰危在旦夕,在这紧急关头,杨用霖急中生智,他一方面急转“镇远”之舵,将船身遮在“定远”舰之前,使“定远”舰得以扑灭火焰;另一方面向敌舰发动猛烈攻击,把日舰的炮火引向“镇远”舰来。当时在附近海面观战的西方海军人士都啧啧称赞:如果没有杨用霖这一临危妙举,“定远”舰就很危险了。
海战到下午3点半时,“镇远”舰主炮发射的305毫米炮弹命中日本旗舰“松岛”舰首炮塔,死伤人员达100余人,其320毫米主炮因强烈擦动发生故障,失去了作战能力。战斗到后来,迫使日本联合舰队率先退出战场,黄海战役结束。战后论功,杨用霖得奖补用副将,赏加“捷勇巴图鲁勇号”。
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18),李鸿章命北洋各舰驶回威海卫。十月十九日(11月16日),“镇远”舰进口时水涸,雷标漂出范围,“镇远”舰因避标,致触暗礁,底板裂缝二丈有余,水进甚急。全舰将士设法堵塞,水被堵住,“镇远”舰安然驶进港内,但管带林泰曾,严于责己,自认失职,蹈海自尽。因杨用霖在黄海战役中协助管带林泰曾作战有功,清廷命杨用霖护理左翼总兵,管带“镇远”舰事务。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底,日本侵略者决定进攻威海卫,杨用霖协助丁汝昌、刘步蟾,先后击退了日舰的八次进攻,但因李鸿章的错误指导,军舰在奋战中多数被击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见到北洋舰队弹、粮已尽,增援无望,认为大势已无可为,便仰药自尽。北洋舰队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推举杨用霖出面与日军接洽投降。杨用霖严词拒绝,回舱后,他口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引枪衔口,自毙殉国,时年41岁,其事迹十分壮烈和感人。丧归之日,道旁观者充塞,无不为之落泪。
战后,清政府嘉奖杨用霖忠烈,予优恤赏银治丧,赠提督衔,并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福州晚报》2021年12月1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