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国清 林荫予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马江)在福建闽侯县东南,一名马头江,亦作马渎江,又号马尾。实闽江下游之别称也。”其实,马头江、马渎江、马江、马尾是有区别的。
这部辞典还指出:“江(马江)有巨石,如马头,潮退则现,故名。”也就是说,“马头”“潮退则现”,涨潮时不易看见,大多时候被淹没在江水里。因此,所说的“马头江” 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范围。
笔者查阅许多地方史书,始知这个“马头”在闽江下游的南面,离岸约40米,按水流的界线,其地应属今福州市长乐区的营前街道。
“马头”既淹没在江水里,不易为人看见,有趣的却是有人在上面题刻文字,成为千百年来非常难得的“水下摩崖题刻”,考古学家称之为“大马礁石刻”。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说此处现存“法华经”等榜书、“玉虚法堂”等榜书、梵文题刻3段。
我们认为“大马礁石刻”必在退潮时始能进行,但“退潮”的时间太短,绝不能一气呵成,最有可能的是在枯水季节,始能成其功,因此查了唐代元和年间的大旱资料:闽江枯水,一般的水底礁石都暴露在水面。大马礁也不能“幸免”,给“大马礁石刻”者创造了难得的方便。
马尾在闽江下游北岸,与上面所说的“马头”隔江对峙。清《闽县乡土志》说:“闽江下游浮礁若马,礁西(南)马头江,礁东(北)马尾江。”明《八闽通志》说:“马头江,南台、西峡二江皆汇于此。深广莫测,风雨骤作,浪涛汹涌,舟人惮之。中有巨石如马头,潮退则现,潮平则没,故名。”
这巨石既是“马头”,自然也就有“马尾”。有趣的是,这“马尾”却是指向彼(北)岸中岐乡的马限山麓。中岐乡原称“永北里”,或称“江右里”,明时改称为“马尾乡”。除了中岐乡外,三乡合一,还包括有上岐乡和下岐乡。也就是说,“马尾乡”是“大马礁”的“尾巴”所指方向的“中岐”等3个小村庄,今属马尾区的马尾镇、罗星街道等。
靠近中岐乡的水流,与“马头江”并流而东,也因而获名“马尾江”,有“马尾渡”和其他“马”字头的地名。
“马江”是否就是“马尾江”?严格地说,是不应该画上等号的。上面《八闽通志》说过:“马头江,南台、西峡二江皆汇于此。”马头江、南台江、西峡江,在福州称“三江”,有地名叫“三江口”,即指今长乐区的琴江村。自琴江向东,南岸有琴江、马头江、上洞江、下洞江、太平港;北岸经马尾江、亭江、琯头江等;中流绕琅岐江入海。这一条自琴江到琅岐江入海的大水流才叫作“马江”,有马尾罗星塔和长乐金刚腿、马江亭等名胜古迹。
“马头江”和“马尾江”等只是“马江”的一部分。清光绪十年(1884年)爆发的“中法马江海战”,所指“马江”就是以整条马江为战场,但主攻的却是“马尾”,所以郭柏苍写诗,才以《七月三日法夷攻马尾》为题。
“马渎江”虽然也姓“马”,但却不在“马尾”地域。《榕城考古略》说:“(马渎江)在十三都,上接螺女江,汇延、建、邵、汀诸郡水。”古之“十三都”在今福州西北部,旧属侯官县。江水如马之奔,急泻直下,故称,有“侯官县衙”“螺女庙”等古迹。闽江上游的木材多结筏而过,所以清张彦有《渡马渎江》诗写:“万木浮江岸,千山赴海门。”
“渎”者,沟渠也,或为通海之河。马渎江在闽江下游(福州段)乌龙江之始。马江在乌龙江之终。乌龙江自西向东,绕福州半圈,有螺女江、马渎江、洪塘江、金锁江、阳岐江、阴岐江、螺江、西峡江、东峡江始至马江,其间有八九个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