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昕韵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至今已整百年了,而一大批闽派翻译代表人物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不但没有随着光阴流逝褪去华彩,而且在新的时代熠熠生辉。
“闽派翻译”的概念,其实是近几年借着“闽派批评”研究浪潮才流行开来的,在此之前更常见的说法应该是“闽籍翻译”。不过,如果把“闽籍翻译”作为福建文化名片之一总显得有点局限,到底在诠释“海纳百川”的福建精神上差些意蕴。
相比之下,“闽派翻译”的外延就要广阔得多,不仅充分考虑到许多在闽深耕多年的外省籍翻译工作者所作贡献,更体现了福建翻译特有的理论深度和文化自觉。
因此,尽管“闽派翻译”能否被视为独立的学派还存在些许争议,但从福建在近现代翻译事业和对外传播工作中创造的巨大价值上看,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若要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其特质与思想主张,“爱国主义”“时代使命”“跨文化意识”大抵是必备的关键词。从18世纪初被誉为“译坛先驱”的莆田人黄加略算起,福建有超过100位有文可考、颇具盛名的翻译家,译作涵盖了哲学、文学、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不论是致力于将西方优秀作品引入国内的严复、林纾、杨仁敬、郑振铎、余光中等,还是积极向世界推介中华经典的辜鸿铭、陈季同、林语堂、罗郁正等,他们从未将翻译工作视为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简单转化,而是在语言传递过程中赋予文字鲜活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的努力,促进了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思想的变革。
严复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到严复,“信达雅”总是绕不开的标识。“信达雅”是古代中国佛经翻译思想的集大成之说,百年来译界不少人将之奉为金科玉律,同时也是闽派翻译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但严复本人其实没有把它当作必须恪守的“教义”,在他的阐释里,“信达雅”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事实上,《天演论》翻译文本就很难称得上“信”。比如,严复通过“按语”的形式增加了原文内容一半左右的个人解读;在导语部分,还引用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观点来驳斥原书著者赫胥黎。对此,严复也批评自己的译作是“取便发挥,实非正法”,告诫后学们“学我者病”。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严复首先是一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然后才是一位翻译家。身为近代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严复在探索救世真理的路途中,还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的艰巨任务,这就注定了他需要在忠实原文、传播思想和启迪读者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再考虑到当时社会普遍“民智未开”的状况,较大程度的自由发挥和删略舍弃也是在所难免的。翻译工作,实际上也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需要在社会历史语境下辩证考量,盲目遵从某种规则,往往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泥淖。
“信达雅”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或许也在于其高概括性、矛盾性和一丁点儿的捉摸不透上。尽管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初衷是“求达”,译界学者和爱好者们还是普遍认同“信”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更为准确地说,“信”与“达”其实是互为表里又互相排斥的存在。译者既要忠实于原著和原作者,也要对读者负责,但这种尺度在实践层面是很难把握的,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为了忠实原文往往不得不舍弃一部分行文上的流畅度,反之亦然。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到一个中和、协调的作用,是对译者很大的考验,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上更为明显,尤其是在还涉及“雅”的时候。例如,我们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停顿、韵式、音步和文体无疑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但将这些元素原封不动搬进汉语译文后,原诗的韵味就很难保留住了。但若是按照中国诗词的结构在译作上自由发挥,似乎又与欧洲抒情诗的格调不相称。有人甚至质疑,将西方诗歌之美转化为东方诗歌之美,大大偏离了原作的精髓与要旨。
绝对意义上的“信达雅”是难以实现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和矛盾。从语义层面上对它们进行过多的拆解分析,也未免有些许穿凿。这个翻译史上的“神总结”,更应该被视作一个整体、旗帜乃至精神象征,警醒着后辈要时刻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来对待庄严崇高的翻译事业。
难以回避的事实是,与近现代闽派翻译的群星璀璨相比,目前的福建翻译界稍显得有些落寞。这主要是时代使然,当年的马尾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有识之士,使福建能够傲立于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风口浪尖;当年的翻译家们大多也是国内最有学识见地的那一帮人,自然有着非同凡响的号召力。
而现在优质的语言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开,福建的平台优势已然不显;随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翻译工作者的影响力也难复从前。
然而,在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闽派翻译仍应有属于自己的自信和骄傲,不仅是由于以严复为代表的先辈们已经为后人打下了牢固的地基,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全新的任务与使命。
关于闽派翻译的传承与复兴之路,有几点建议或许可供参考。
一是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围绕闽派翻译的核心人物和重要观点开展宣传工作,扩大闽派翻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二是依托高校和学术机构,培养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把参与实践的主体扩大到各个学科中有志于参与翻译工作的青年才俊。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确保翻译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保障译员的待遇和福利,这是翻译行业能否保持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四是重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五是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翻译活动,适度放宽门槛,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使热爱翻译在闽蔚然成风。
只有从实处着手,闽派翻译的传承与复兴才不会成为口号式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