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耀,1958年出生于福建省永泰县梧桐乡西林村。父亲黄吓柿是西林村的村长、共产党员,文化水平虽不高,但办事精明干练,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比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且对子女要求严格,被当地群众誉为“能人”。黄绍耀从小就接受很好的家庭教育,8岁进入西林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升入梧桐中学,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
梧桐乡是永泰县人口密度比较大的一个乡,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只有几分耕地,群众生活很贫困,每年因缺粮需要国家回销大批口粮。为了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黄绍耀的父亲冒着被戴“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危险,组织群众开山种果种茶。黄绍耀积极参加,虚心向长辈学习栽培果树和种茶技术。他劳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认真学习各种农业技能。
由于黄绍耀是村里不多的高中毕业生,表现又特别突出,群众推荐他担任村夜校的义务教员。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在夜校给农民讲解革命理论,上文化课,教农民读书认字,学习科学知识。为了把课上好,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他课后花大量时间翻阅许许多多有关科普和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等参考资料,结合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备课,拟写讲稿。上课时,他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很多农村因为没有理想的义务夜校教员,到夜校上课的人越来越少,使夜校无法坚持办下去。但黄绍耀上的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而且风雨无阻坚持按规定时间上课,上课时往往座无虚席。他为丰富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村里农民的好评,受到乡政府领导的表扬,被推选为永泰县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1977年11月,他出席了永泰县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他说:“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我要发出一分光和热,就要发在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学到的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把知识作为私人财产,必须毫无保留地交还给养育我的家乡人民。”
1977年底,家乡秋收冬种结束后,村里组织部分劳动力外出当民工,增加一些现金收入,以便安全度过春荒。黄绍耀只好放下教鞭,和其他青年一起,到永泰县太湖林场当民工,挣点现金帮家里度春荒。当民工干的都是最粗最重的活。比如,开辟新的苗圃时,坡地里遇有又大又硬的石头或老树头,民工就要去挖;路最远、山最高、坡最陡、树最粗、藤蔓缠得最紧的砍伐任务,就由民工去完成。他在林场里起早摸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就在这时,征兵动员开始了。父亲通知黄绍耀回家。他高高兴兴地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经过体检、政审后,于1978年3月光荣入伍。临别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人不能平平淡淡,不能无所作为,到部队后要好好干,干出一番事业来,为国争光。”他把父亲的话始终铭记在心。到了部队以后,他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军事技术,事事带头,勤学苦练。他在学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政治学习内容、军事训练要点、武器使用和射击原理、军事技术要领、战备常识和品德教育提要等。他在学习纪律问题时写道:“没有纪律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军队。解放军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立于不败,靠的就是党的正确领导和铁的纪律。”1978年6月19日,他在学习“班进攻”这一课程时,写下的心得体会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组织班进攻要从断敌一指,全歼敌人着手。”
黄绍耀政治文化素质比较高,在部队里思想进步快,军事技术掌握好,平时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战友,尊敬领导,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他入伍半年就被破格提升为副班长,接着又提升为班长。领导找他谈话时,他说:“在旧社会,我家被三座大山压在最底层,我的祖父被土匪打死,我父亲七岁为了讨口饭吃去为别人放牛。两个叔叔一个被卖到长乐县,一个被卖到梧桐乡。我父亲为逃避国民党的保甲长抓壮丁,18岁时只得逃离家乡被人招赘,备受欺凌、压榨、歧视。现在我家翻了身,做了主人,党组织信任我,委我以重任,我一定把工作做好,不辜负党和父母对我的期望。”为了把班里的工作做好,他拟订出学“硬六连”的具体措施,带领全班战士苦练过硬的军事本领,发扬团结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执行各项勤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他带的班在考核时项项成绩都优秀,受到了连首长和战友的好评,有些项目还获奖。
1979年初,中国西南不断发生边境冲突,严重地威胁和破坏了和平与安全。尽管中国政府提出劝告和警告,但对方一概当成耳边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奉命进行了自卫反击战。黄绍耀怀着无比愤慨的心情强烈要求参战。得到批准后,他心情十分激动,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是一个军人,保卫祖国边疆是我的天职,我听从党的召唤,在战场上一定服从上级指挥,像老前辈一样英勇顽强,奋勇杀敌,为党为人民打胜仗,立新功,献出自己的一切。现在我把获奖的钢笔和用节余津贴费买的手表、袜子、棉衣裤送给弟弟妹妹,望弟弟妹妹要努力学习,有了文化才能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1979年2月4日,黄绍耀随部队从漳州坐火车到达边境前线,在那里投入了整编和战前准备,他被编入53560部队。2月17日凌晨,自卫反击战打响了。黄绍耀所在连队的任务是穿插向敌后方,拔掉其战略火力点,为主力部队的正面进攻扫除障碍。
那一带山高林密,布满了地雷,埋藏了许多暗火力点,在穿插过程中连队伤亡很大。经过激烈战斗,黄绍耀随连队越过了布雷区后,又翻越了两座山头,来到了敌方著名的战略要地,也是敌方西北方向的门户和咽喉要塞,这里有“两山十八洞”之称,敌军派有重兵把守。“两山”就是两座山,不仅山陡路狭,丛林密布,沿山还挖了许许多多又深又弯又长的战壕,山上山下密布明碉暗堡,周围布满了地雷。山顶上有一块平地,直升机可以在上面升降;山顶上还构筑了一个大碉堡,碉堡里设置了一个指挥观察哨,用以指挥炮兵开炮。“十八洞”就是在山的周围分布有十八个洞,每个洞有112榴炮一门和双筒高射机枪一挺,还储备有充足的弹药、粮食。这些枪炮隐蔽得十分巧妙。炮击时,炮筒从洞里像乌龟头一样伸出来,一打完就缩回洞里去。据说,这些防御工事是当年联军修筑的,以后历次战争不断加固、修缮,易守难攻。
进攻“两山十八洞”战斗开始后,解放军主力部队虽经顽强战斗,但久攻不下,伤亡很大。53560部队是进攻其中一座山的主力部队之一,黄绍耀所在班排负责穿插到山顶,炸掉大碉堡,摧毁守军指挥观察哨。他和战友们穿插到山附近,为攻夺2号至5号高地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拿下了2号至5号高地之后,迅速向山顶的大碉堡推进,飞快地穿越过一道道壕沟,绕过一个个洞口,直逼大碉堡。就在黄绍耀和战友们即将冲到大碉堡跟前时,突然被守军发现,一梭子弹扫射过来,冲在最前头的黄绍耀不幸头部中弹,当场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
战友们满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踏着黄绍耀的血迹,继续向大碉堡靠近,终于用弹药炸毁了大碉堡,用机枪把指挥观察哨上的守军全部歼灭,彻底地挖掉了守军炮兵的眼睛,为主力部队进攻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后解放军仅仅用了24小时就攻下了这座山头。
鉴于黄绍耀在整个战斗中所起的突出作用和大无畏的精神,战斗结束后组织上为他追记二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长缨)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