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镯,1958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廷坪乡廷坪村。廷坪乡地处闽侯、古田、罗源3县交界地带,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当地群众戏称“廷坪不平”。民间流传一个笑话:有个农民共有10块田,一天种完田数来数去却只有9块。他百思不得其解,到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时,捡起自己的草帽,一看,原来竟被草帽盖了一块。自然条件差,使得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很低。李章镯的父母是普通农民,住的房子是祖上用三合土在山坡上垒起来的,门前无平路,来往都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小田埂,家中所有生活用品都得靠肩挑、背扛和手提。到了入学的年龄,李章镯和村里的孩子们一块上学读书。学校离家有二三公里,途中要拐过几道山坳。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李章镯却很懂事。家离学校远,他放学回家不在路上耽搁,到家后,放下书包就挑水、喂猪、做饭,帮助家人忙家务,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校里,他学习很认真,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都抓紧时间在学校里完成,特别是语文,他几乎把全部课文都背下来。他是班里成绩较好的一位学生。1966年下学期,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停了课,他小学还没有读完就回家务农了。
当时,李章镯不到10岁,就给生产队放牛。村子周围虽然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地,但只要有水灌溉都被开辟来种水稻或其他农作物,没有多少坡地,因此很缺牛吃的草。为了能使牛吃饱,又不践踏庄稼,他每天早上从家里带点饭,把牛牵到离家较远、草比较茂密的地方去放,一去就是大半天,直到牛肚子吃得滚圆滚圆之后才往回赶,还顺便带一些干柴枝或牛吃的青草回家。由于他的精心料理,原来的两头母牛一年后都产下了小牛,3年过去,又产下了两头小牛。牛在长,人也在长,不知不觉,李章镯已经长成了一个壮实的小青年了。他养的那些牛按生产队规定折价退回给集体,仍然留下两头给他的弟妹管理。
随后,他参加了生产队的集体生产。春耕时,当地的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他赤着脚,挽起裤管下到没膝的深水田里耕耘;秋收时,一百多斤的稻谷,他翻山越岭,一担一担地往村子里挑;修水利时,几百斤重的大石头,他一块一块地搬,一块一块地垒。他手勤脚快体力好。常常一个人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但到评工分时从不斤斤计较,大家评给他多少就多少。乡亲们说,他是个非常诚实厚道、勤劳善良的青年。
1976年10月,李章镯告别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告别了乡亲们,光荣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福州军区32387部队、进驻江西省贵溪县。当一套崭新的橄榄绿军装穿在身上时,他的心情是多么不平静!长了这么大,还是第一回穿上如此整齐合身的衣裤。每天进入饭堂,都能吃上白白嫩嫩、松松软软的馒头和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对于他来说这比家乡的生活条件好得多了。他心里暗想:“国家要花多少钱来养我们这些当兵的?”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他暗下决心:服从命令听指挥、安心服役,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天早上出操,哨子一响,他就从床上跳起来,迅速到操场集合。班长作示范教他打背包,他反复练习,一直到熟练操作为止。扔手榴弹时,他虽有力却扔得不远。他反复琢磨,并请教老战士,直练到掌握要领把手榴弹扔到理想的距离。在进行队列、打靶、越野等军事训练中,他都一丝不苟、一项项达标。
新兵训练结束以后,李章镯所在连队负责营房施工任务。当时连队借住在附近群众废弃的石灰厂里,环境很差,刮风时,屋瓦上的灰沙像下雨一样;下雨时,雨水渗滴,地面像个烂泥滩;夏天,房子里活像蒸馒头的笼子酷热难忍;冬天,四壁如同鼓风机,寒风吹得透骨凉。但李章镯对艰苦的居住环境毫不在意,以高昂的工作热情从事采石块、运木料、搬水泥、搭架垒墙等工作。他十分爱惜施工器材和物资,下雨前总要查看水泥有没有盖好,见有断砖便一块块捡起来,泥沙碎石能用上的都利用起来。他常常连续不停地工作、晚上还加班搬沙运石。他在写给家里的信中说:“任务虽然艰苦,但是无比光荣,我可以通过这艰巨的工作为部队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由于他和战友们的努力,连队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盖出了高质量、高规格的背房、得到军区有关部门的表彰。李章镯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思想进步很快,于1978年底加入共青团。
1978年底,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工作又开始了。这对于一个老兵来说,是一次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的考验。李章镯对此态度十分明朗,他在1978年10月17日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复员、留队都可以,复员回去我会好好干,留在部队我也好好干。……我一定为党和祖国贡献出我最大的力量,决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希望。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争取入党、提干,不择手段,在我来说,做不出来。”
1979年1月10日,部队召开了西南边境自卫还击战的动员大会。会上,首长介绍了边境的形势,李章镯听后义愤填膺,心想,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时正是为国效力的时机。大会一结束,他就口头加书面向连队党支部提出参战的强烈要求。经过党支部的认真研究和严格挑选,他被批准参加自卫还击战。1月17日,他肩负着战友、亲人和祖国的重托,经过2天2夜的火车行程,于20日晨到达边境前线,接着马上进入紧张的战前训练。
为了轻装上阵,部队首长要求战士们把随身携带的有价值的物品作适当处理。李章镯决定把仅有的35元钱全部寄回家,并利用训练间隙分别给父母、叔婶写信。2月8日,他在写给叔婶的信中说:“1月17日上午12点我们支边战士从江西省贵溪县出发,全团千余名战士分列在公路两旁敲锣打鼓欢送我们,我们像当年新兵入伍一样,身穿崭新的军装,胸前佩戴大红花,怀着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用嘹亮的歌声向战友们告别。……我这次执行的任务与往常的不一样,要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当然不仅是准备牺牲,还要准备立功,向你们报喜。”10日,他在写给父母亲的信中说:“……蓄意破坏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搞反华排华,在我边境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我边民和边防战士,他们那样欺负我国人民,我们是不能答应的,我们要奋起反击……自卫还击战,是每一个战士的职责,也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参战人员的信任和希望,我有机会参加这次战斗,是非常光荣的。但既然是战争,就可能有牺牲,我准备为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献出一切,以至生命。万一我牺牲了,你们千万不要难过,人总有一死,为国捐躯无上光荣,你们应当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而感到光荣和骄傲。只是你们养我这么大,我对你们还没有尽过什么责任,你们没有吃过我给你们做的饭,也没有穿过我给你们买的衣服。总之,我欠你们的太多了,现在把我节省下来的35元津贴金寄给你们,表达我对你们的一点孝心。”信和钱都寄出去了以后,李章镯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去。
部队驻地在山高林密的少数民族地区,又逢春雨季节,闷热潮湿,给训练增加了许多困难。李章镯所在连队除了进行正常的战备训练外,还要求熟练掌握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武器的要领,比如必须运用一些代数几何知识计算射程等。李章镯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学起来困难较多,而时间又十分紧迫,但他不顾军事训练的疲劳,利用训练间隙,抓紧时间补习数学基础知识,一直到弄懂武器的基本原理并能熟练掌握射击要领为止。
临战前,部队又进行了整编,李章镯被分配在53019部队二营机枪连。在连队召开的战前誓师大会上,李章镯坚定有力地向战友们宣读了自己的誓言:“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战斗。”他被安排到3排5班当老兵骨干,班长又分配他当弹药手,负责供应射击手弹药。2月17日凌晨,自卫还击战全线开火。这时李章镯因水土不服肠胃发炎、拉痢,腹部隐隐作痛,走路时两腿发软。但他对连队领导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坚持带病上阵。
按正常情况,每个弹药手每次要从弹药库背送近40公斤的弹药到第一线给射击手射击。战斗越打越激烈,阵地不断地向前推进,射击手需要的弹药也不断增多,运送弹药的路程越来越远。因此,上级要求每班的弹药手每次多背一箱子弹。其他战友见李章镯病情不轻,没有增加他的负重,但他谢绝了战友的关心,带病主动多背140多发子弹。弹药送给机枪手后,他又不顾疲劳,帮助射手压子弹。在背送弹药途中,常常遭遇守军的伏击,他都能巧妙地避开,和其他战友一起,源源不断地给机枪手运送充足的弹药。到20日上午,连日来的行军打仗使李章镯的病情加重,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疾病的煎熬,和全班同志一道,穿插在自卫还击战的最前头。突然,他们又遇到守军伏击,密集的火力从壕沟两侧的山坡上压过来。李章镯机智灵活地穿过火力网,迅速把弹药送给了机枪手。当他回过头来时,发现同班战友王法同中弹负伤,立即跑过去给战友包扎伤口。就在这时,一梭子弹打过来,他头部不幸中弹,当场英勇牺牲,时年仅21岁。
在整个战斗中,李章镯带病主动配合全班战友,当先锋,打头阵,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上,为夺取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部队给他追记了三等功。
(源宝仪)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