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雄(1952—1995年)
2022-01-1209-31-03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刘世雄,1952年12月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古田路河边甲新村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祖籍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祥谦镇是大革命时期著名烈士林祥谦的故乡。刘世雄从小就常听父辈们讲起林祥谦反对军阀、宁死不复工的英雄事迹,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59年,刘世雄进入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就读,以后又升入中学。在校期间,他受到了党的关怀,一直享受着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的待遇,直至初中毕业。由此,他从小便对党、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情感,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并萌发了长大后要报效祖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宏愿。初中毕业后,他考入福州市师范学校。这期间,正值国内放映大批优秀的革命影片,如《董存瑞》《雷锋》《两个小八路》《地道战》《地雷战》等。他天性活泼,是这些影片最忠实的观众。他对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拜,常常向兄妹和同学讲述英雄的言行,并一起学唱电影的主题歌。因此,崇拜英雄,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是他少年时代魂牵梦萦的理想。在这些革命影片的熏陶下,他以英雄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养成了乐于奉献、无私助人、爱憎分明和嫉恶如仇的美好品德。

1970年10月刘世雄从福州市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和班上的50多位同学一起来到福州市郊北峰山区的桂湖垅头村插队落户。垅头村地处风景秀丽的小盆地里,周围地广人稀,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刘世雄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后,克服种种困难,力图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他们修过水库,伐过木头,拖过毛竹,就是令他们终生难忘的“知青楼”也是自己动手垒基、打土坯搭盖起来的。在劳动中,他精力过人,凡事爱打头阵,给同伴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年“双抢”季节,他总要在田间干上10个小时以上的活;每当大伙收工挑着谷子回村时,他总是硬挺直乏酸的腰和发软的腿,帮助体弱的同伴吃力地从村口到桥头一趟趟地接挑着担子。一位与他一起插队的女知青回忆起往事时,哽咽地说:“刘世雄热心助人的事是说不完的,我们都深信,如果需要他去拔几根虎毛来,他也一定会去做的。”

1971年12月,平时酷爱唱歌的刘世雄被吸收进北峰区文艺宣传队。宣传队在农忙时让队员们回各村参加劳动,农闲时才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然后送戏下乡为农民服务。在队里,刘世雄虽不算是一个主要演员,但却是一个出色的服务员。他身上总挎着两只行军壶,夏天里,他灌上两壶清凉的茶水,冬天里,他则灌满两壶温热的米酒,随时递到同伴们的嘴边。至今,他身背两只行军壶出现在山道上、舞台后的形象,依然十分清晰地印在当年知青同伴们的脑海中。在宣传队里,他担任联络工作,这是非常艰苦的差事,但他毫无怨言,一心扑在事业上。每天清晨,当宣传队队员还在甜蜜的睡梦中时,他已背着米袋,行走在晨雾缭绕的山道上,去联络一处又一处的演出地点了。通往北峰区48个村子的每条山道上,几乎都留下了他艰难跋涉的足迹和行色匆匆的身影。当宣传队队员向演出地点进发时,他还得赶在同伴到来以前为大家安排好住宿处,打扫好舞台,再烧上一锅热水,供同伴们洗脸烫脚用。他热情而又周到的服务,使全队队员无不深受感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舍长”(宿舍长)。每当同伴们有事要他帮忙时,他总是满口应承下来:“行啊,这事我‘老舍’包了!”“老舍”这个外号,也就这么传开了。

知青的生活虽是苦涩的,但却是值得回味的。刘世雄生前回忆起自己当年在文艺宣传队的情景时,不禁兴奋而又激动地说:“那时,我们豪情满怀,不叫苦不怕累,每天打着背包,带着干粮,走几十里山路,为山区农民义务演出。当看到村民缺吃少穿时,连袋底的几斤干粮及身上的几块钱都掏给他们。那样的生活实在有意义,太值得我们留恋了!”一位当年与他合作过男女声二重唱的女知青也回忆说:“当知青的岁月,我们付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经历了最火热、最朴素、最纯洁的精神生活。刘世雄就是一个一直留恋着那段岁月、保持着那个时代梦想的人。北峰时期,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形成了,而且一直影响着他的一生!”

1976年11月,知青招工回城,刘世雄被分配到福州市电影队,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但他为能够终日与自幼酷爱的电影相伴随而兴奋不已。他到电影队后,努力学习电影放映技术,积极参加省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班和省第一期大功率电影放映氮灯培训班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老前辈、老师傅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掌握了电影放映技术,在同期学习放映技术的四个人中,他第一个取得了独立上机操作的资格。

1980年,市电影队决定派一位放映员到条件最艰苦的琅岐岛去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琅岐岛地处福州市远郊,当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进出小岛还得靠小船摆渡,而岛上缺水缺电更是众人皆知的。因此,去琅岐岛工作在一些城里人看来无异于“发配边疆”,许多人都望而生畏。但是,当队领导将派刘世雄上岛工作的决定告诉刘世雄时,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行前,他拍着胸脯向领导保证说:“海岛环境虽然艰苦,但既然我答应去了,就一定好好干。”

到了琅岐岛,刘世雄十分热爱本职工作,常常以“我是琅岐的儿子”自勉,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任劳任怨,不怕苦、脏、累,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默默无闻地做出自己的贡献。琅岐岛方圆92平方公里,村与村之间的交通靠的是一条条坎坷不平的泥泞小道。但是,不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村民们常常可以看见刘世雄或自行车载着或肩挑着放映机和小型发电机在岛上的各个村庄间来回穿梭。在农村,放电影是件让人羡慕的活儿,放映员很受人敬重,但从农村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从不摆架子,总是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从拉家常式的谈话中了解农民的“胃口”。因此,他挑选的一些故事片、戏曲片以及有关农村科普知识的幻灯片,都深受农民们喜欢。村民们常夸赞他:“这个福州仔和我们知心知味的,跟别的福州仔不一样。”同时,他又是个为了农民们能看上好电影而舍得拼命的人。1982年6月1日,当时风靡全国的故事片《少林寺》上岛放映,消息一传开,全岛都沸腾了,观众像潮水般向文化宫影院涌去。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影院在2天的片期内连续安排了19个场次。而当时岛上只有他一个放映员,但他一声没吭,一上机便是2天2夜没合眼,硬是让2万多名观众饱了眼福。

当年,市电影队考虑到岛上生活艰苦,曾经采取一人一年的办法轮流驻岛,但每年分配驻岛任务时,常无人愿意上海岛,队领导对此亦深感头痛。而自从刘世雄踏上海岛后,从不提自己的困难,从不谈调动的事,就连对象也悄悄在岛上找好了。队领导曾问他有什么困难,他回答道:“没什么,我已下定决心做琅岐的儿子了!”1985年,他的爱人江美英(原在琅岐闽剧团工作)因演技好,被调到市曲艺团工作,加上幼女刘静需要照料,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他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从岛上搭第一班轮渡于7点多钟赶到城里的家里,照料妻、女的生活,下午一二点又匆匆忙忙赶回海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回地奔波,从没向队领导提过调回城里工作的问题。他的爱人出于对他身体的关心,一直催促他申请调动工作。但他想到自己一旦调离,琅岐岛的电影事业就可能受到影响,农民们的文化生活就可能变得贫乏,总是耐心劝妻子打消申请调动的念头。直到1992年,他为琅岐岛培养了一名当地放映员后,才放心地离开了海岛。琅岐岛的风整整吹了他12年,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琅岐岛,献给了琅岐人民。

刘世雄回到市电影队队部后,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后勤工作,队部里许多繁杂琐碎、无人愿做的事,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他总是毫无怨言默默地做好。有一段时间,队部的办公楼因年久失修需重新油漆和粉刷,他为了节约队里的经费,主动承担了办公室门窗的油漆和墙壁的粉刷任务。后来,当他了解到福州市近郊有些地方的电影放映网络即将消失,一个月才放映几场电影时,心里又按捺不住了,便主动向队领导申请到盖山镇、城门镇担任农村电影放映员。此后,他和队友们又走遍了镇里的每一个村落,用自己的热情和坦诚,使这一带的电影院又重新热闹起来。他曾对电影队的一位老队长讲过这样一段话:“让更多的农民看到电影,看到好电影,是我们电影放映工作者最大的愿望,绝不能因为电影不景气而放弃电影放映工作。我们要搞创收,但首先要学会做人。”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他多次受到表彰。1981年在琅岐岛工作时,他被福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他被评为福州市文化系统劳动模范。

在长期的电影放映生涯中,刘世雄始终自觉地以影片中的先进、英模人物为榜样,接受他们美好心灵的浸润,保持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做一个精神纯粹的人,做一个始终与善良老百姓保持着情感联络的人。他关心集体,待人热情,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在琅岐岛工作期间,他经常上农民家里串门,与他们拉拉家常,帮助他们修理电器,维修抽水机;他常为五保户挑水、打扫卫生等。1985年,他所在的单位新盖了一座办公宿舍综合楼。当时他一家3口还住在仅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论条件他完全可以申请到一套房子。但当他得知队里有不少年轻同志在等房子结婚的情况后,主动退回住房申请书,毅然把分房机会让给年轻人。在福州市王庄新村杏园宿舍区老人活动室开办时,他自愿捐资500元作为老人们的活动经费;他为邻居和老人活动室安装、修理电风扇及照明电器,且自己掏钱购买油漆,为老人活动室油漆门窗。

刘世雄不仅有着高尚的品格,还富有见义勇为的精神。1993年4月的一天,邻居一位老人不慎从窗口摔出,吊在半空中。他看见后,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将老人解救下来。1994年9月,杏园附近的菊园小区8座505室因两个小孩在卧室玩火而酿成火灾。他从楼下路过发现火情后,迅速跑到公共电话亭,拨通“119”报警,然后又箭步上楼,将惊成一团的两个小孩抱到门外,又冒着浓烟冲进屋内扑火。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在刘世雄帮助下终将火扑灭,未造成大灾难。1995年初,菊园13座一户人家因液化气罐泄漏爆炸,引发火灾。他从远处发现火情后,连忙从杏园翻墙跳进菊园,飞快冲上楼去,机智地从主人卧室中抱来棉被,扑灭大火,又将屋内来不及逃离的一位老人背了出来。等他出了屋,人们发现他的头发和眉毛全被烧焦了,手上也燎起了几个大水泡,但他没吭一声,便悄然离开了。

1994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一名歹徒在南湖莱市场抢了一个妇女的手提包后,被人追赶到了杏园。刘世雄听到有人喊“捉抢劫犯”后,立刻追了上去,奋力将歹徒擒获,扭送到派出所,并当场将装有2万元巨款和一部“大哥大”的手提包交还给那位妇女。同月,也是在王庄,一名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走了一位过路妇女身上的金项链、金戒指等物。他听到呼救声后,又一次奋力追赶歹徒,同歹徒展开搏斗,最终将歹徒抓获。他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给王庄新村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伙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

1995年3月27日夜23时20分左右,刘世雄从杏园小区老人活动室刚回到家,正要妻子煮点兴化粉充饥时,一阵骇人的呼救声突然划破夜空:“抢劫啦!快捉抢劫犯啊!”他立刻霍地站起来,拉开房门,“咚咚咚”就往楼下冲去。

原来,一个穿着牛仔衣裤留着披肩长发名叫林东的歹徒,用一把锋利的蒙古刀顶着出租车驾驶员徐春的右肋,逼令掏钱。徐春乘机拔腿就跑,歹徒追了上去。搏斗中,徐春的腹部被捅了一刀,而歹徒也被徐春用铁水管砸痛,慌忙逃窜。徐春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提着铁管边追边喊:“抢劫啦!快来提抢劫犯啊!”

此时,已冲下楼来的刘世雄见一个黑影朝6座和7座宿舍间的通道跑去。认定必是歹徒无疑,便拔腿大步追了上去。歹徒见前面有一道围墙拦住了去路,慌忙转身折回,却看见了正张开双臂拦住去路的刘世雄。歹徒挥舞着手中的匕首威胁道:“不关你的事,快给我让开!”此时的刘世雄早已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非但没有退后半步,反而大义凛然地向歹徒猛扑过去,徒手与歹徒展开激烈的搏斗。突然,歹徒将匕首刺进了刘世雄的左胸,刘世雄有力的双手顿时垂了下来。歹徒见状连忙拔出匕首,往前逃窜。刘世雄见歹徒逃走,边喊边用手捂住胸口奋力追赶。在7座宿舍东北角处,他扑上去紧紧抱住了歹徒的腿,但最终被歹徒挣脱,而他则重重地俯身摔倒在水泥地上,再也没有起来。闻声赶来的居民们迅速将他送进了医院。刘世雄因被利器刺中左胸,深入胸腔,伤及左心室,以致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时年仅43岁。

3月28日清晨,杏园的居民们在刘世雄倒下的地方打出了“刘世雄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光荣牺牲群众捐助”的横幅,人们以有限的方式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同一天,王庄新村居民相继自发设置了22个捐助点。在如潮的捐助人群中,有80岁高龄的老阿婆,有蹒跚学步的幼童,有身患绝症的病人,也有回榕探亲的台胞、侨胞。人们无不为英雄的事迹所感动,念叨着:“大哥可是个好人哪,他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们又能为他做些什么呢?”

4月7日,为宣扬刘世雄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激励人们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省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授予他“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省总工会追授他省“五一奖章”。8日,刘世雄追悼大会在王庄小学举行,100多个花圈诉说着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哀思。10日,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刘世雄见义勇为先进事迹报告表彰会。会上,市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会后,福州市文化系统迅速开展了“英雄就在我身边”系列活动。10日下午,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杀害刘世雄的罪犯林东死刑,以告慰烈士亡灵。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雄。”刘世雄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首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正气歌。

(杨占城)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