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河清
踏着春天的润色,迎着飘逸的凉风,去拜会山中那座穿过千百年岁月的廊桥——合龙桥。
古桥似虹,横跨在闽清县的合龙溪上,距桥西百米处,梅溪与迤逦而来的下垅溪汇合后向东流去,大小两溪宛如大小龙汇合,故称合龙溪,古桥也称为合龙桥。据《闽清县志》记载:宋代木拱式廊桥合龙桥,又称屋桥、风雨桥,“架木成虹,宛如天成”。《合龙桥碑志》记载:合龙桥首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毁于元延祐年间,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再毁于清甲寅之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里人郑克承乡绅倡募重建。
合龙桥中间唯一的桥墩插入溪中,迎水面设计为尖三角护墩,用以抵御洪水和木头杂物的冲击。拱架设计用大圆杉木构成,桥的东孔跨度14.6米,西孔跨度12.5米,在木质古桥中,跨度之大,实属罕见。每孔为五节拱骨,交错搭置,纵横相架而相互承托,形成坚固独特的四分之三制式结构的桥拱。再用大杉木纵向并排为梁,用厚杉木条横向并排为桥面,再铺上“三合土”路面,在拱梁外侧置以杉木板,涂刷红漆,起遮风挡雨作用,形成二堍一墩二孔木拱廊桥。这种桥具有简便、短构长跨、预制装配、强度好的特点,为世界桥梁史上的独创。而四分之三制式结构的木拱桥,人们仅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中见过,原以为这种结构的木拱桥已永远定格在图画中,不承想,宋室南移后,这种造桥技术也随之传到了南方的山野之中。因此,合龙桥的木拱成了中国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和典范。
合龙桥的造桥工匠不用一钉一铆与其他的铁件,以繁复的工艺和讲究的装饰,不仅赋予了廊桥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还在桥面上进行了精心的雕饰。
长廊的屋顶为单檐硬山顶,青蓝砖瓦覆盖,中脊有五个燕尾型装饰,中镇葫芦刹,造型古朴、典雅、大方,颇具艺术观赏价值。桥两端各有一扇火焰式风火墙,风火墙帽均为燕尾翅,摇曳着独特美观的外形,闪耀着民俗文化的光芒。东西两端风火墙正中刻有近代著名书法家沈觐寿的“合龙桥”题字,苍劲有力,平添了一道风景。
合龙桥两端短短的古街上,居住着王、邱、吴、黄、林、刘、阮、池八姓居民,几百年来和睦相处。古街上山货店、裁缝店、油坊、客栈鳞次栉比,杏旗飘扬,人来人往,买卖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常。而这座风雨廊桥又正好扼古街的出口处,古街上各色人流,南北商家尽收眼底,活生生地构成了一幅江南特色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廊桥置景中,人置廊桥中,人可谓是景中之景。
藏在大山里的合龙桥,不仅是避冰躲雪之所、歇脚憩息之地,更是让身与心、灵与肉快乐的天堂。在酷热的盛夏,繁忙的劳作之后,村民们将疲惫已极的躯体放倒在廊桥内两侧悠长的长凳上,让溪水蛙鼓响在耳畔,让清风林涛吹在身上,让丰收喜悦荡漾在梦里……而外地跋涉而来的旅人,走进廊桥就仿佛来到一座庇护的驿站,歇一下长途走痛的脚板,喝一口桥头陶缸里的热茶。
春雨似沙,细细地洒在布满青苔的拱梁外的木板上,汇聚成水珠滴落到溪水中,发出清脆的声音。溪水如一条缓缓摆动的幕布,从古桥下静谧地流去,而悦耳酥脆的流水声,让你舒心畅气!
合龙桥,是绿水的围巾、青山的秀眉,更是历史的插图。在时光流逝中,合龙桥就这样历经磨难而愈加沧桑,故事也因不断积累而愈发深邃。一头扎在历史深处,一头承接遥远未来的合龙桥,始终在默默地述说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显现出自己特有的古朴与厚重,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去探寻的价值所在。
回望半烟半雨中的合龙桥,它成为一种艺术的结晶和智慧的写照,永远定格成岁月留痕里的闽清风骨。这风骨凝聚成一种精神、一种气韵,凭借四季的风、霜、雨、雪,在百姓厚重的情感世界里激荡不已,成为心灵的家园、梦魂的依恋。
《福建日报》(2022年2月11日 第11版:武夷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