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玉宝,1955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琅岐乡海屿村。父亲翁许孔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在旧社会受尽了国民党和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解放后,父亲积极参加剿匪反霸、土改分田运动,表现突出,是村里较早入党的党员,并担任村治保主任;数十年如一日,为保卫祖国海防和维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日夜操劳,多次被评为省市守岛英模,还出席过全国武装基干民兵的代表大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翁玉宝从小就懂得爱国、爱乡、爱集体、爱人民的道理。
1965年,翁玉宝进入海屿小学读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一直担任班长,还先后担任过少先队的中队长、大队长,多次被评为全学区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他学习勤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大胆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考试时各门功课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他带领全班同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集体劳动,不怕苦不怕脏,主动挑重担。他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同学学雷锋做好事,为五保户、烈军属排忧解难。他常常把家里种的青菜和从海里捞回来的海产品分一些给村里无依无靠的老人;时常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复习功课;尊敬老师爱护同学,和邻里和睦相处。
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翁玉宝的父亲莫名其妙地被戴上“黑样板”的帽子,遭到隔离审查,母亲也成了“反革命”。一时间,人们像害怕瘟疫一样躲避他一家人。他母亲因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完全失去理智,以致精神分裂,不幸去世。翁玉宝因此不得不辍学回家照管弟妹。不久,他父亲的问题也不了了之。
村里生产队长见翁玉宝年纪小,就让他放牛。翁玉宝从小就养成了做什么事情都认真负责的习惯,对放牛、管家也不例外。他每天一大早起床,先清理牛棚的粪便,接着挑水做饭,料理弟妹上学;然后把牛牵到青草茂密的地方,一边放牛,一边捡柴枝树叶,或者割些青草,带回家给牛夜间吃。就这样,家里被他料理得井井有条,牛也渐渐养得体浑圆毛黑亮。小小年纪的翁玉宝,做着许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给父亲那颗受伤的心多少一些安慰。
由于翁玉宝精明能干,他被推选为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生产队的一切实物统统由他负责保管。他接任后,把仓库的粮食种子、化肥、农药等一一清理过秤,把农具、杂物收拾叠放得整整齐齐,并登记备案,使整个仓库有条不紊,改变了原先混乱的局面。群众觉得这小伙子年纪轻轻做事有头有尾,有安排有计划,认准了他是个人才,一致选举他为生产队队长,那时他还不足20岁。翁玉宝知道,这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于是下决心把工作做好。他虚心向群众学习,团结全体队委干部。在制订生产计划时,他广泛征求有经验的农民意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召开队委会认真研究讨论,使订出来的生产计划既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与上级要求相一致,还适当兼顾群众的切身利益。比如,为保证粮食生产,春耕时,他集中所有劳动力备耕备种,不误农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种植面积;之后,又组织一些劳动力讨小海;还安排一些耕地种西瓜、番薯、菱白等经济作物,使队里农民碗里有粮,袋里有钱,碟子里有菜。
翁玉宝一心装着生产队。天要下雨了,他赶快打起锄头到农田去,需要水的田、他把流水口封好,不让水流失掉;怕被水淹的稻田,他把沟渠疏通好,让水尽快流出去。每天傍晚,他都一块稻田一块稻田地仔细巡视,一发现有病虫害,立即安排劳动力杀虫;发现哪一块田需要施肥,马上组织群众施肥。他知道,如果稍有疏忽,粮食生产就会受影响,就会完不成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也将影响群众的口粮分配。翁玉宝家的经济来源全靠生产队的分红,非常有限。可是他为了群众的集体利益,宁可自己家里过穷日子。他勤勤恳恳,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使全队的生产有了明显的好转,粮食增产幅度很大,劳动日值也成倍增长,超额完成了国家的各项征购任务,成为琅岐乡的先进生产队。
1976年10月,“四人帮”集团被打倒,结束了十年动乱。随即,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又开始了。翁玉宝作为适龄青年,积极带头报名应征。经过体检、政审,他光荣人伍,被编入江西省军区独立二团二连。该团的前身是“南昌起义步兵英雄团”。
江西省会南昌市,人称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水都会烫手,到了秋季,还闷热难忍。尽管如此,在新兵训练队里,翁玉宝照样端正军容风纪,一丝不苟,并且认真完成队列、射击、投弹、跨越障碍和越野等军事训练任务。这期间,他每天训练回来,全身衣服像从水里捞起来一样,他的体重一下子减轻了5公斤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终考核时,他项项成绩优秀,多次受到连队领导的表扬。他不但军事训练刻苦认真,对政治、军事理论学习同样一丝不苟。上理论课时,他认真地做笔记,下课后认真查资料,写心得体会。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现代战争就是现代军事技术和现代军事武器的较量,我只上到小学,又务农多年,文化缺口比较大,我必须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流更多的汗水,去攻下文化科学这个堡垒。”他以惊人的毅力,学物理、代数、几何,学党史和军事知识,在文化考核时,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受到了连队的嘉奖。1978年底,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1979年初,翁玉宝听了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动员报告之后,义愤填膺,他咬破了手指头,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保卫边疆,军人天职”,“洒血无怨”的决心书,交给连队党支部。党支部经过研究,批准了他的参战要求。2月初,他从南昌乘火车到达前线,进行短暂的战前整训后,被编入53504部队二营四连。该部担任西北方向主攻一座山头和一个重镇的任务。这座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山顶有可供直升机升降的平地,并建有一个大碉堡,堡内设置了一个指挥观察哨,指挥炮兵开炮。山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又深又弯又长的壕沟,山坡周围分布有十八个山洞,每个洞里有112榴炮一门及双简高射机枪一挺。开炮时,炮筒像乌龟头一样从洞里伸出来,而后又缩回去;洞内储备的弹药、粮食至少可供半年使用;洞口周围长满灌木芒草,遍布地雷。这个重镇的正北方向,是铁路、公路、水路的交通枢纽,也是战略要地,由守军主力把守,装备精良,工事坚固。他们狂妄地宣称:“中国军队要拿下这地方至少要用三个月。”
面对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守军,加之地形和气候条件的恶劣,上级要求每个战士在战斗中不仅要熟练运用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等各种战术,还要熟练掌握轻重机枪、火箭筒、自动半自动步枪等各种武器的射击要领。翁玉宝遵照作战部队的要求,从严从难要求自己,做好一切准备,随时等待出击。2月17日凌晨,自卫反击战全线开火。信号弹划破夜空,把整个边境照得如同白昼。解放军炮火轰击之后,步兵们开始投入消灭守军隐秘火力点、占领战略要地为目的的战斗。由于边境地区山高林密,加之连日阴雨绵绵,山路崎岖泥泞;守军又在山坡密林中到处埋设地雷和修建明碉暗堡,给进攻带来重重困难。为了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消灭守军有生力量,保存自己、连队一般以战斗小组为单位与守军交锋。在战斗中,翁玉宝和战斗组的战友们配合紧密,凭着勇敢和机智灵活,拔掉守军一个又一个火力点,占领了一个又一个高地。2月22、23日,翁玉宝所在的部队相继攻下一山、一镇战略重地,有力地打击了守军的嚣张气焰。随后,部队转入防御,稍事休整。其间,翁玉宝不顾疲劳,抓紧时间修复工事。这一天,他忙到晚上8时许,见战友们都进入防御工事休息后,他和班长在工事外警惕地巡逻放哨。突然,有一伙守军用密集炮火向阵地猛烈轰击。翁玉宝迅速地把班长推进防空洞,就在这一刹那,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不幸中弹,当场牺牲、时年仅24岁。
翁玉宝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鉴于他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二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长缨)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