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远(1933—1953年)
2022-03-0204-27-12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林友远,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亭江镇白眉村。他的兄弟姐妹较多,靠父亲租种地主土地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家境十分清贫。为减轻家庭生活负担,林友远从小就过继给他的叔父。而叔父也是穷苦人家,在亭江镇做虾皮、豆腐干、酱菜等小买卖养家糊口,收入本来就微薄,还要应付国民党政府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之不时遭受镇里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海匪的抢掠,使得一家人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虽然如此艰苦,但为了林友远长大后能有出头之日,叔父仍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读书。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勤奋学习文化知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部分国民党官兵因来不及逃离大陆,流窜到海上成为海匪,不时出没抢掠渔民和沿海群众的钱物;另有一些潜伏下来,搜集新生人民政府的情报,在群众中散布谣言,进行反革命宣传,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土改运动。当时镇里有一些曾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土匪恶霸和特务逃到山里躲起来、继续与人民为敌,还蒙蔽挟持一些群众上山。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土改运动顺利开展,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土改工作队,派驻各乡(村)帮助开展土地改革。

工作队进驻白眉村后,扎根到贫苦农民家里,明确依靠对象和斗争对象,摸清匪霸情况,并发动苦大仇深的农民起来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及地主恶霸的罪行,把表现积极、阶级立场坚定的青年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武装基干民兵,作为剿匪反霸和土改运动的骨干力量。林友远全家人都是工作队的依靠对象,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队开展工作,在思想上、行动上和生活上同工作队打成一片。基干民兵成立后,林友远因表现突出而被推选为队长,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为了清剿山里的匪霸,动员受蒙蔽的群众与匪霸划清界线,下山参加土改运动,林友远和村里一些可靠的民兵装扮成小商小贩,以卖日用品为名,进山摸清匪情。之后,他们将情况带回村委会,和工作队共同拟订剿匪方案,选择暗夜,出动基干民兵出其不意地进山包围匪霸住地,准备一举予以歼灭。可是,匪霸十分敏感狡猾,感觉到情况不对,马上从后门往后山撤退。后山是一级级错落一米多高的梯田,田里长满可没人的茂密芽草。在这种情况下,如不熟悉地形是不可能消灭匪霸的。林友远十分机警敏捷,他一发现匪徒不在住所,就立刻冲到屋后山岩,灵活得像兔子一样,从这块梯田跳到另一块梯田,把村里在逃的3个土匪特务全抓了回来。全村清算匪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林友远也因此受到了工作队的表扬和嘉奖,并于1950年光荣地加入了青年团组织。在白眉村的剿匪反霸运动蓬勃开展的同时,镇里其他乡村的群众却迟迟未能发动起来,匪徒活动仍然十分猖獗。为此,林友远受工作队的委派,带领白眉村的基干民兵支援邻村的剿匪反霸斗争。在他及其他进步青年的积极参加和带动下,亭江镇一带的反霸清剿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接着又转入丈量土地、联防自治等土改分田运动。

美国于1950年6月25日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同月27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8月4日,美国第13航空队进驻台北。面对战争挑衅,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各地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但在亭江镇一带,由于新政权刚刚建立,长期战争留下的创伤尚未恢复,物价又不稳定,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加之群众受“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传统思想影响,对参军参战顾虑重重。林友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首先报名参军,并在青年群众中进行宣传发动。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36名青年志愿报名要求参军。经体检、政审合格,林友远于1951年4月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部队步行到泉州,开始了军旅生涯。虽然他没有上抗美援朝前线,但他安心部队生活。在军营里,他努力学习政治,讨论时热烈发言,以亲身经历控诉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激发战友们的爱国热情,还指导战友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志愿军战歌》等革命歌曲。他积极参加军事训练,打靶、投弹、野营拉练、演习,项项优秀。另外,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帮助不识字的战友认字、学文化。有些战士不习惯部队的集体生活,有恋家情绪,经常茶饭不思,精神不振,他利用休息时间同这些战友谈心,畅谈自己对好男儿志在四方和要紧握手中枪、保家卫国的认识,用以启发战友,直到战友解除思想顾虑,安心学习刻苦训练为止。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福建沿海前线战备的部署,林友远所在的部队驻防在晋江石狮一带。指战员们除了正常的政治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以外,主要任务是巡逻放哨,防止国民党匪特偷渡偷袭。林友远积极参加站岗和巡逻。轮到他执行任务时,不管是偏僻的小海湾,还是难靠近的礁石群,他都要仔细地瞧瞧,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旮旯。他在岗位上表现出的高度警惕性,深受战友们的好评。部队每次召开总结大会,首长都在会上表扬他军事技术精湛、对匪特高度警惕,团结爱护战友,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参军第一年,他就荣立了三等功。

1952年七八月间,林友远所在的部队接到了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作战的命令。林友远也随大部队到达东北安东(今丹东),在那里投入了入朝参战前的军政训练。在3周时间里,他们主要熟悉朝鲜的风俗民情,学习简单的朝鲜常用语及防冻防空知识等。9月初,南方还是暑气灼人,而毗邻朝鲜的丹东最低温度已到了0摄氏度以下,寒气袭人。正在此时,林友远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作战。

行军途中,正值美空军实施以破坏志愿军运输线为目的的大规模的“绞杀战”。美军飞机白天肆虐,行军只能在夜间,一听到防空哨报警的枪声还要立即隐蔽。当时,每个战士的负重达40多公斤,每夜行军达70公里以上。而这时朝鲜的最低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左右,战士们晚上睡在用雨布临时支撑起来的小帐篷里,醒来后常常被埋在三四十厘米厚的雪堆里。因此,不几天体质较差的战士开始染病,有的肠胃不适,上吐下泻;有的呼吸道感染,头痛发烧;有的手脚被严重冻伤,行动艰难。为了不让战友们掉队,林友远发动身体较好的战士,利用行军间隙,砍一些树枝做成小雪橇等,把重病号和行走困难的战士的背包、武器弹药放在上面拉着走。由于开展了互助活动,使队伍及时冲过美军的封锁线,按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

9月底,部队到达了朝鲜东线的元山市,进行集结休整。在这里召开了庆功、表彰和誓师大会。会上,首长表扬了林友远的突出表现,给他记了三等功。与此同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入党宣誓,并写下决心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舍生忘死,保家卫国。”部队换防后,林友远被编在某部三营七连二排五班。短暂休整后,他随部队经过一周的急行军,从某军接过防地,并马上投入到上甘岭432.8高地的争夺战中。

432.8高地距离美军师部仅有100米左右,左右两侧都是几十米高的垂直悬崖,崖顶上布满碉堡群,正面山坡下虽有一块几十米宽的开阔地带,但被美军高低炮和轻重机枪严密封锁,志愿军很难发动进攻。而且,上甘岭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志愿军每获取一口饮用水,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因为水源都被美军的密集火力所封锁,派去取水的战士多半壮烈牺牲。林友远不顾生命危险,常常自告奋勇去取水,而且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和灵活巧妙,每次都能安全地把水取回来,大大缓解了战友们饮水难的问题。在2个多月的激战中,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已经形成,他们白天修复坑道和支撑点等工事,并在坑道中修筑一些碉堡,用来监视美军的动静;夜间则为争夺高地而展开激战。由于美军在武器装备上占优势,高地几经易手,志愿军伤亡很大。为此,林友远所在连队从各个班中挑选出最机智、勇敢、灵活的战士组成侦察小组,林友远也被挑选参加,准备深入美军阵地的后方,摸清情况,以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开始行动时,林友远和侦察小组在主力部队正面牵制敌人的掩护下,从侧翼进行包抄。侧翼是90°角的陡峭悬崖,美军凭借天然屏障居高临下固守,以为万无一失。林友远和侦察小组利用美军的麻痹心理,悄悄地攀崖而上,出其不意地迂回到美军的后方,剪断电话线,探清碉堡里的火力分布情况。有一次,林友远和侦察小组完成任务正要回撤时,突然被美军发现,班长不幸中弹牺牲。愤怒的林友远立即开枪还击,击毙了4名美国兵,缴获了5挺机枪,并活捉了1个俘虏。

1953年初春,上级指挥机关根据林友远和侦察小组所侦察的情况,作了仔细部署后,再次向432.8高地发起攻击。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被迫后撤50米。但美军并没有善罢甘休,出动飞机对被志愿军夺去的阵地进行长达3个多小时的轮番轰炸,随后又疯狂地进行反扑。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双方僵持不下,相距只有20米远。这时,林友远扛起机枪,飞快地冲到美军的碉堡前,愤怒地射出一梭子弹,击倒了三四个美国兵;接着又跳下2米多深的战壕里,准备继续消灭美国兵。突然,几个美国兵冲过来向他开枪,一颗子弹从他的口腔部横穿过去。但他强忍剧痛,置生死于不顾,一梭子弹扫过去,又扫倒了冲在前头的三四名美国兵,纵身跳下战壕,抓获了一名俘虏。此后,他带伤不下火线,又坚守在阵地上将近2个月,与美国兵英勇搏斗,先后击毙美国兵10多名、俘虏美国兵2名。

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某团在庆功会上给林友远荣记二等功,他所在的连队被评为集体英雄连。1953年7月,当受重伤的林友远被送回后方治疗时,伤口已经感染化脓,伤势十分严重,终因不治而光荣牺牲,时年仅20岁。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实现了立志报效祖国的愿望。

(源宝仪)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