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依宝(1932—1953年)
2022-03-0811-21-30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叶依宝,1932年4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亭江镇白眉村人。叶依宝来到人间时,祖国的半壁江山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人民过着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叶依宝家住在亭江街上,全家人靠一架破旧不堪的木板车到码头给人家拉货物为生。父亲在前面拉,母亲和年幼的叶依宝在车后推,靠一点微薄的工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果找不到活干,全家人就得挨饿。叶依宝经常沿街乞讨,要点残汤剩饭充饥。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了。然而日子并不太平,国民党和它的残渣余孽不甘心灭亡,有的在海上进行破坏活动,抢劫出海打鱼的渔民,成为海盗;有的躲藏在山里,把过去的民团劫持上山,乘人不备下山抢掠老百姓的钱物,并散布反革命的流言蜚语扰乱社会治安,成为土匪;还有一些潜伏下来,一面和共产党争夺群众,一面阴谋杀害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土改工作人员,社会治安相当混乱。叶依宝心明眼亮,立场坚定,斗争坚决。他积极参加乡政府组织的基干民兵,配合土改工作队开展工作。在清匪反霸的对敌斗争中,在维护社会治安、清查阶级队伍等工作中,他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为了清剿山上的土匪,他和其他基干民兵装扮成小商贩到山上去,以做买卖为名,摸清土匪的活动规律。叶依宝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乡里提拔为民兵排长,派到其他剿匪反霸工作比较滞后的村去支援工作。他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身到乡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中去。

就在中国人民全身心投入到医治长期战争留下的创伤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50年10月,党中央、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迅速掀起。

叶依宝的家乡亭江一带,群众仍然受旧思想束缚,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加上长期战争留下的创伤尚在医治,对参军打仗顾虑重重。在动员大会上,叶依宝就第一位报名响应,并向广大适龄青年进行宣传发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今天国家需要她的儿女去保卫,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责无旁贷,应当挺身而出。”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下,全村有36名青年报名响应,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经过政审、体检,叶依宝样样合格。于1951年4月被批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二二一团三营七连当战土。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二十五军驻防台湾海峡,严防美国海军和蒋介石军队侵犯沿海地带。叶依宝所在连队驻扎在晋江海边的一间破庙里,在沿海进行24小时站岗巡逻放哨。每次值班,叶依宝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遇到刮台风、下大雨等恶劣天气,叶依宝常主动要求代替生病体弱的战友值班。部队还常常进行武装囚渡演习。东海水流湍急,风大浪高,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海浪像小山包一样一个接一个扑来,一般人颠几下就会头昏脑胀,更何况还要负重几十斤登上“敌岛”?此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叶依宝人虽然瘦小,却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每次演习都出色地完成训练内容。参军第一年,叶依宝就荣立三等功。

1952年7月,叶依宝所在连队奉命入朝参战,改编为第二十四军七十四师二二一团三营七连。在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市集结期间,部队首长对战士们进行了入朝作战前的政治动员。叶依宝则用自己沿街乞讨的亲身经历,控诉了当亡国奴的苦难,表达了要和侵略者战斗到底、不打败侵略者决不罢休的坚定决心。

9月初,各师团营连分别举行了入朝参战的誓师大会。9月11日下午,叶依宝和战友们在安东市的江心公园整装出发,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在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声中,跨过鸭绿江大桥,傍晚进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处处硝烟弥漫,遍地焦土覆盖,满目残垣断壁,田园一片荒芜……面对着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灾难,怒火在战士们的心中燃烧。叶依宝很自然地把祖国人民的命运与朝鲜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变成了他和战友们战胜困难的动力。此时,为了避免敌机轰炸和减少非战斗性伤亡,部队所有较大的作战活动和后勤活动均在夜间进行。叶依宝和战友们负重65斤多在夜间沿山间小路急行军,常常一夜间翻越数座千米以上云蒸雾绕、坡陡崖险的高山,趟过数重水流湍急、波翻浪涌的河流溪涧,特别是通过敌人重点封锁的开阔地时,往往要绕道跑步前进20多里。为了让战友轻装行军不掉队,叶依宝用步枪做扁担,帮助生病或者受伤的战友挑背包枪支弹药干粮袋,挑着100多斤重的行李健步如飞地行走在队伍的前头。行军途中有时后勤供应不上,一天每人只分配到一个或半个馒头。他常常舍不得吃,留给病号或伤员。9月底,部队按规定时间抵达阳德郡休整。

阳德郡是当时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所在地,每天都有火车运来成千上万吨军需装备和作战物资,数百辆汽车从这里往返前线。休整期间,叶依宝由于在千里行军的突出表现被团里记三等功一次。战士们在千里行军途中目睹了美国侵略者屠杀朝鲜人民的血腥罪行,更加深了对美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叶仇恨,打败美国侵略者的决心更加坚定。1952年底、1953年初,全军各部陆续进入阵地,接下防务。叶依宝所在连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向前沿阵地进发。越是靠近前沿阵地,敌我阵地越犬牙交错,双方互有争夺。为了阻止志愿军进入阵地,敌人用猛烈火力封锁各道路和坑道口外的山坡。叶依宝跑在队伍的前头高喊:“同志们,往前冲啊!”接着机警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弹雨,安全进入坑道。战友们紧跟其后,也顺利进入了坑道,无大伤亡。进入阵地后,在与敌对峙的状态下,部队以一半的力量,日以继夜地修筑工事,很快完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为主体的防御体系。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志愿军后勤人员以及朝鲜人民很难把支前的弹药、食品等物资运送到坑道来。叶依宝常常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到坑道外的山坡下接收支前物资运回坑道。由于后勤人员无法把水送入坑道,战士们喝水要到山下的溪流去取。从坑道口至山下水源数十米距离,被敌人24小时严密封锁,许多战士在取水途中被敌弹击中牺牲。叶依宝常常主动要求出坑道下山去取水,每次都成功地把水取回来。叶依宝还积极要求参加小部队作战活动。他们选择风雨雪的天气,深夜迂回到敌人阵地的侧翼,从悬崖峭壁攀沿而上,剪断敌前沿阵地的铁丝网、电话线,深入敌人阵地,摸清敌人阵地上的武器装备、火力点配备、兵力分布、工事构筑、地形地貌等情况。有一次遇上敌人的巡逻兵,叶依宝沉着地把敌人的火力引开,掩护其他战友撤退,自己最后一个回到阵地。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军党委号召一线部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冷枪冷炮杀敌运动”和创造“百名狙击手”活动。叶依宝所在部队的二营四连三班长陈柏金在75天内用375发子弹毙伤敌120名,成为全军第一个“百名狙击手”。陈柏金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叶依宝和其他战友。他们选择和构筑隐蔽的狙击阵地,将敌目标编号,敌人一旦暴露,即将敌击毙,并迅速转移。叶依宝和战友们在与敌对峙的日日夜夜,以少量的兵力,消耗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拖垮了敌人,使敌人胆战心惊,草木皆兵。

1953年4月,叶依宝所在连队调防381高地。4月24日深夜,该连奉命突袭了381东北一无名高地。该高地为美三师一加强连防守。连长命令组织敢死队作为第一梯队向敌阵地发起冲击,叶依宝抢先报名。天下着蒙蒙细雨,叶依宝和战友们全副武装,携带火箭筒、手榴弹,踩着泥泞崎岖的山路神不知鬼不觉地向敌人阵地进发。他们顺利地进入了敌人阵地,一步一步地向敌碉堡靠拢。敌哨兵惊觉后鸣枪报警,守敌惊慌失措,轻重机枪四处乱打。敢死队员们趁敌慌乱之机,向敌纵深猛攻,摧毁敌人一个又一个火力点,仅用了25分钟,就攻占了敌阵地,歼守敌大部。

在与敌人厮杀中,有的战友牺牲了,有的受伤了。此时的叶依宝身上已经5处受伤,满身鲜血淋漓。连长命令他后撤。他却向连长坚决要求留在阵地继续与敌人拼杀。经卫生员包扎后,他又投入战斗。他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战友。战士们紧紧咬住逃敌不放,有的扑向敌人地堡,把正在射击的敌机枪拽出,炸毁地堡,有的跳下2米多深的战壕、用刺刀、枪托狠砸敌人。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这时,冲锋队、预备队都上来了,一齐冲入敌阵。敌人负隅顽抗。距离只有千米的友邻部队391高地守军奉命以强大的炮火支援三营。叶依宝不顾自己血流如注,从牺牲的战友、敌人的尸体上捡来手榴弹,几个捆在一起,巧妙地利用地形、迂回到敌人地堡后边,拉开导火索炸毁地堡、消灭地堡里的敌人。当叶依宝炸毁了敌人一个又一个地堡、准备再突袭敌人时,被敌人的一片弹片击中。他用尽全身气力把手榴弹投向敌群后,自己也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这时已经是4月25日凌晨。战斗结束后,叶依宝所在连队被记集体二等功,叶依宝被追记个人二等功。

(源宝仪)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