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福州曾叫闽侯县
2022-03-1803-50-0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image.png

禁止占借泉山石碑

image.png

鼓山禁止蹧踏摩崖石刻

  我爱登鼓山的古道,不仅健身,还不时驻足品味古道侧旁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摩崖石刻。其中一处繁体摩崖石刻引发我的思考:“闽侯县政府布告:鼓麓森林,各宜保护,禁止蹧踏,违即严捕。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县长欧阳英。”

  鼓山原属福州市郊区,闽侯县政府为何石刻留名?我问民国出生的父母亲,他们回答,那时福州叫闽侯。为什么叫闽侯,起始与结束时间,他们说不出所以然。

  我埋头图书馆找有关资料,梳理如下: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后置冶县,福建政区建置史上第一个县;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更名为闽县,闽县之名由此始,县治在闽都坊内,今东大路省立医院附近。

  唐朝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与闽县并立,以唐王审知年代建横跨街城楼双门楼(狮子楼)、南街(今八一七北路)为分界线,由城里一直到中亭街的大桥头。东属闽县,即东街、旗汛口、津泰路、朱紫坊、于山等属闽县。西属侯官,即三坊七巷、乌山、南后街、西湖、北门外西园北峰属于侯官。闽县、侯官县共处一城区,分治管豁城内。

  双门楼(狮子楼),父母亲说童年时见过,不久拆除了。据史料载,为打通鼓楼至南街的道路,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规模市政改造,拆除双门楼(狮子楼),拓宽建成鼓楼到南门18米宽的中心街道。

  宋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9乡置怀安县。福州出现闽县、侯官、怀安三县鼎立,皆隶于福州威武军。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又并入侯官县,恢复闽县、侯官两县。

  民国时期闽县、侯官县合并,顺取两县首字定名闽侯。《福州市志第1册闽侯县建置》载“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隶属东路道(民国3年,改称闽海道),为道治所在地。民国2年3月,闽侯府改为闽侯县。县治设在府里(今福州市新民路)”,辖区包括今福州市区以及鼓山、城门、螺洲、马尾、营前、琅岐、北峰等地。民国二十三年7月,闽侯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改名林森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县治的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部分区域,设立福州市。县政府所在地不变,但只辖管福州市西、南、北的郊区地方。1950年4月,林森县复名闽侯县,县政府撤离市区,先尚干、后螺州,1972年才迁往今所在地甘蔗。

  此后,网友提供信息,冶山春秋园有闽侯县政府古石碑。我前往寻找,果然在冶山春秋园喜雨轩亭右边的三皇庙古石碑后面树丛中,一处不显眼的古砖残墙前面,保留着一块描红的繁体字“闽侯县政府示,禁止任何机关占借泉山,民国二十四年”的竖碑。

  据史料,清末民初时局动乱,文物古迹多有损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著名文人施景琛与老师陈衍发起,组织“闽侯县名胜古迹保存会”,县长欧阳英及地方名士陈培锟、董藻翔、于君彦、刘通等人参加。他们先从鼓楼泉(冶)山收回几处被占景点入手,重浚欧冶池,修复欧冶亭、喜雨堂、剑池院等古迹,逐步修复自汉迄清境内受损毁古迹。

  民国十九年(1930年)鼓山禁止蹧踏摩崖石刻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立的禁止占借泉山石碑,物证了福州曾叫闽侯县。

  《福州晚报》(2022年3月18日 A13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