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0门功课1000分的特优成绩被誉为“千分才子”,他就是“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
侯德榜,名启荣,号致本,1890年生于闽侯上街青洲,祖父希望他长大后有功德于人世,为其取名“德榜”。他亦无愧于此名,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侯氏制碱法”创始人、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被誉为“科技泰斗,士子楷模”。
侯德榜故居
挂车攻读
幼年的侯德榜好学不倦,带书放牛,在田里脚踏水车,也诵读不已。“挂车攻读",就是流传于坡尾一带赞扬少年侯德榜勤奋读书的故事。
后来,在姑母资助下,他先后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和上海铁路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从铁路学堂毕业后,侯德榜被分配到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当工程施工练习生。
1909年,在上海闽皖铁路学堂,侯德榜(右二)与同窗学友合影。
1912年,侯德榜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留学堂高等科。次年,他以10门功课共1000分的特优成绩获准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习化工。
20世纪初,化工在世界上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侯德榜对化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工专业,经过八载寒窗苦读,于1921年获得制革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铁盐鞣革》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全文连载,成为制革界至今仍在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滨江公园里的侯德榜塑像。叶诚 摄
试制纯碱
18世纪初,中国所需纯碱全部依赖进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亚交通梗阻,碱价骤涨,以纯碱为原料的许多民族工业陷于困境。
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碱厂,写信邀请正在美国写博士论文的侯德榜回国来塘沽工作。
1921年,侯德榜回国应聘为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
1924年8月13日,侯德榜用苏尔维法第一次试制出碱,但红黑色相间,质次量少。1926年重新试制,产品洁白精良,他称之为“纯碱”。同年8月,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参加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荣获最高荣誉金质奖,并得到“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
1929年,亚洲第一大碱厂——塘沽永利碱厂生产走上正轨,产品畅销国内外。中国化学工业的基础之一——制碱工业由此诞生, 并敢与英国“卜内门”公司相竞争。
天津塘沽永利碱厂旧影
塘沽永利碱厂投产后,只要肯出售专利,高额黄金即能到手。侯德榜却撰写世界上第一部制碱专著《纯碱制造》,于1933年由美国化学会出版,把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公诸于世,为亚非拉落后国家建立本民族的制碱工程提供了重要工业指导资料,获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
千里之“行”
侯德榜把兴办民族化学工业比作千里之“行”,他认为制碱的成功只迈出左脚,写了一个“彳”(音chì)字,还应迈出右脚,写出“亍”(音chù),这就是制酸。
那时,硫酸铵化学肥料已在我国使用,但全都依赖进口。永利公司遂决定自办硫酸铵厂,而这重担又落在侯德榜肩上。
1934年,他率技术人员赴美考察。他用两年时间,根据国内工业的特点,把原来委托外国公司设计的图纸加以审查,将其中700多份设计不尽合理的图纸重新绘制。在采购设备时,他精打细算,巧妙利用各国厂商间的竞争,造购适用而便宜的设备。自己能动手解决的,决不盲目向国外订货。
在国外,长年累月的谈判、参观、订货、验收、学习,不间断的熬夜,使他染上了“枯草热”病。
1936年,他回国后,把购自各国制造的设备进行安装,全部成龙配套。
1937年1月31日,铵厂试车成功。亚洲第一流的硫酸铵厂终于在南京卸甲甸建成。至此,“亍” 字收笔迈出化学工业的右脚。
(“铔”,为化学元素“铵”的旧译)
永利公司的塘沽碱厂和南京硫酸铵厂两大化工企业的兴建,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利碱厂
爱国情怀
南京硫酸铵厂开工不到半年,日本侵华战火蔓延南京。日本驻南京领事胁迫该厂与他们“合作”。范旭东和侯德榜表示“宁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他们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布置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转移,把重要机件设备拆卸,分批船运入川。永利公司在塘沽、青岛等地的分工厂也纷纷撒往四川,在后方重建化工基地。
1938年初,德国发明一种“察安”制碱法,盐的利用率高。侯德榜代表永利公司前往德国购买“察安”制碱专利。不料,德、日法西斯在洽谈中串通一气,侮辱我国主权。为了民族尊严,侯德榜拍案而起,中止谈判,拂袖回国,并决定自己研制。
在范旭东的支持下,侯德榜在上海、香港、纽约设实验室,同技师们合作分析2000个样品,进行近500次实验,研究各种工艺手法。
侯德榜(右一)与范旭东合影
1940年,终于成功地独创联合制碱法。这个新工艺把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使纯碱的成本降低40%,还可省去辅助原料,而且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把国外所谓新兴的“苏尔维法”和“察安法”远远地抛在后面。由范旭东发起,经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通过,将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掌握了新制碱技术的侯德榜,并没有用这一技术谋利,而是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布于世,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晚年时,侯德榜还总结了40年制碱工业经验,编撰专著《制碱工学》,将“侯氏制碱法”无偿地奉献给世人。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侯德榜的成就,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授他为荣誉博士。1943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1944~1949年间,他为援助经济落后国家办碱厂,5次去印度,为印度“达坦”公司勘察设计制碱工业,还赴巴西、日本考察制碱工业。
振兴中华
1949年,周恩来捎信邀请正在印度的侯德榜回国。他得信后立即启程,途中摆脱香港国民党特务的纠缠,拒绝南朝鲜有关方面的挽留,于同年7月回到祖国。
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到北京永利办事处看望侯德榜,邀请他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各界代表共商国是。
毛主席接见侯德榜
不久,侯德榜从全国工业化的前景着想,积极上书政务院,倡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950年,他出任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指挥一个特派组在大连把“侯氏制碱法”进行工业性试验。
195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 年底,将《纯碱制造》专著结合中国国情作重要补充和修改,完成了1部80万字的中文版《制碱工学》巨著。
1959年他被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长。
邮票上的侯德榜
工作虽忙,侯德榜仍不忘科学研究,四处奔波,现场调查、设计和筹办工厂。他对家乡的化工建设十分关心,多次写信给当时的福建三明化工厂总工程师、胞弟侯敬思,具体指导工厂基建和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1973年,83岁的他抱病在家,召集纯碱工业技术干部,讨论化肥与联碱工业发展规划。1974年8月26日,因患白血病和脑溢血于北京逝世。弥留之际,侯德榜仍惦记着要在福建办一个碱厂,并交代把自己珍贵的藏书献给国家。
一代化工巨匠侯德榜,以坚实的脚步走完了他曲折而又辉煌的人生,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来源:一线台江、遇见闽侯、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