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福(1926—1953年)
2022-04-0105-27-41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郑连福,1926年农历3月出生,福建省闽侯县第五区三岐乡缸窑村(今闽侯县南屿镇高岐村缸窑自然村)人。他还没有出生,父亲就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母亲和年幼的哥哥靠租种地主的耕地艰难度日,无钱供他上学念书,他六七岁就去给别人放鸭子换点粮食回家糊口。贫穷使郑连福从小就懂得爱惜财物,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一天上午,他养的鸭子正在一块刚收割完的稻田捡谷吃,附近一个正在放牛的小朋友跑到郑连福跟前说:“你顺便帮我把牛看住,我回家去喝口水就回来,可以吗?”他说:“行,你走吧!”那个小朋友回家喝完水后,接着吃午饭,午饭吃完后和别的小孩子们玩去了,把郑连福帮他看牛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郑连福在田野里等到日头快要下山,午饭也没有回家吃。母亲见他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就到田里去找他。他对母亲说:“我得帮他把牛看住,否则牛会去吃人家的庄稼或者跑丢。”直到母亲把那个小孩子找来将牛牵回去他才把鸭子赶回家。

1949年8月,闽侯解放。不久,郑连福家乡派来了土改工作队。这时郑连福已经20多岁了,浓眉大眼,鼻直口方,身高1.75米以上,称得上英俊挺拔。他主动向工作队提供村里阶级斗争的情况,积极参加工作队召开的各种会议,很快便成为工作队的骨干力量。他起早摸黑参加农会组织的丈量耕地面积、统计人口、户数等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休息。有一次他感冒发烧40℃仍坚持工作,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多钟才回家稍为歇息一下接着又投入第二天紧张的工作中去。乡政府根据他的突出表现,任命他为村民兵队长,负责村里的安全保卫工作。他组织村里的民兵站岗放哨,夜间巡逻,与地主恶霸斗争,保卫土改果实。此外,他还积极参加扫盲学习班,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学唱革命歌曲、学习时事政治。他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视野不断拓宽,懂得了贫穷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和剥削,毛主席、共产党是穷人翻身解放的引路人,因而更加热爱新社会,更加热爱毛主席、共产党。1950年底,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粮食,生活有了保障。由于他处处、事事都起模范带头作用,被评为土改运动积极分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棒小伙子,当然也成了许多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男女青年常常在一起开会,一起上文化课,一起修路,在共同的学习、劳动中,他认识了邻村的一位姑娘,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情投意合,决定结为夫妻。他们冲破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开了当地自由恋爱结婚的先河。他们还婚事新办,女方不坐轿子上夫家,婚礼上不拜天地祖宗,为农村的文明嫁娶树立了典范。

1951年3月、春节刚过,郑连福还沉浸在新婚燕尔的甜蜜之中。小夫妻正在计划水田种什么谷种,旱地种哪些作物,养几头猪、几只鸭子、孵儿窝小鸡……一天,区里通知郑连福去开会。会上,领导传达了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并扶植台湾国民党当局,企图反攻大陆,颠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党中央动员全国人民捐资捐物,有志青年参军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郑连福回家后,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郑连福就挑了一担谷子到区政府捐献并报名参军。当时,老百姓吃尽了战乱的苦头,在群众中流行着“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的俗语。好不容易盼来了和平,听说又要打仗了,心情不免有些紧张,加上“好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适龄青年都在犹豫观望之中。在郑连福等先进青年的带动下,群众纷纷捐钱捐物,适龄青年也争先恐后报名应征。

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后,1951年6月,郑连福等18位青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入伍。随后,他们在南安的驻地进行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期间,郑连福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和战友们进行认真的政治时事学习和刻苦的军事技术训练。刚开始政治时事学习时,郑连福一坐下来就打瞌睡、眼皮打架。凭着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郑连福很快就适应了从动到静的学习生活,上课时来不及记的笔记,他课后抽空补齐。学政治的同时,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军事训练时每天清晨,起床号子一响,战士们在3分钟之内穿好衣服鞋子、叠好被子到操场列队操练。早餐后,郑连福就主动扛着枪,提着训练手榴弹和其他练习的器材,到野外去进行实战演练、投掷、射击、障碍跑、越野跑、一对一刺杀、利用地形地物、武装泅渡……战士们天天在山坡上爬过来滚过去,常常被石头、荆棘弄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手脚、脸面被划破,衣裤不是掉扣子就是绽出一个口子。休息时,郑连福常常到卫生员处拿药水给战友涂抹伤口,还取出针线包帮助战友加固纽扣或缝住破洞,一开始训练,他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拉练演习时,他常常走在队伍的前头,先于其他战士到达宿营地。在营地放下背包武器,他就忙开了,打扫环境卫生,帮助老百姓修路,给炊事员抱柴烧火做饭……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忙这忙那。晚饭后,又和战友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有的战士想家,情绪低落,他就帮助战友解除思想顾虑,让战友保持饱满的热情投入军事训练。军事技术考核,郑连福项项优秀。连队每次总结,他都受到表扬嘉奖。新兵训练结束后,郑连福被分配到25军73师218团3营8连2排4班。

1952年7月30日,郑连福所在部队按照上级“北上归建”的命令,从驻地出发北上。8月中旬,到达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战士们在那里集结,“就地待命赴朝参战”。郑连福所在的25军整编为23军,各师团营连排班番号不变。参战部队在安东市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出国前政治教育和军事演练。

9月23日中午,部队在安东市的江山公园整队宣誓后出发。战士们在嘹亮的《志愿军战歌》声中迈着雄健有力的步伐跨过鸭绿江大桥,傍晚进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新义州。之后,部队沿西线的宜川、定川、平壤,横渡大同江翻越阿飞虎岭山脉,向东线的元山郡进发。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行军路上的种种困难,奋勇前进。然而,身在异国,那些本来体质不大好的战士逐渐感觉体力不支,有的感冒发烧,体温高达40℃;有的水土不服,腹泻拉肚子、四肢无力举步艰难;有的下肢被冻伤、脉管坏死,行走困难。郑连福也曾感冒发烧,但他仍带病坚持行军。冲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桥梁渡口开阔地时,郑连福帮助病号用步枪挑背包弹药干粮,自己负重100多斤跑步前进20多里,使病重的战友轻装前进,随队伍安全进入隐蔽的山林地带。一到达宿营地,他放下背包,就去帮助炊事员挖无烟灶,烧开水端开水给生病的战友喝,送热水给有脚伤的战友烫脚,对战友关怀备至。

1952年10月20日,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东海岸前线元山郡,23军进驻元山港接替第20军防务。1952年12月23日,志愿军首长下达“粉碎敌登陆进攻部署”的命令,全军展开了以思想动员、部署调整工事构筑、物资储备以及战备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规模巨大的反登陆作战准备。期间,郑连福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从严要求自己。为了修筑永久性的工事,他积极要求到几十公里外的深山砍伐木头,把200多斤的木头打回来修坑道;他争着抢着到100多里外的军供站挑弹药粮食等战备生活物资,一挑就是150多斤,走在队伍的前头;在战地练兵中,他虚心向老兵学习,一丝不苟地学,军事技能也有了长足的提高。由于表现突出,总结表彰时,他受营里嘉奖一次,团里记三等功一次,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3年元旦过后,郑连福所在部队奉命坚守281.2高地的前沿阵地。281.2高地距离联合国军指挥部所在地铁原只有6公里左右,离铁原至金化、平康的火车站不足10公里。它既能截断从金化下来的敌军退路,又可阻止从仁化登陆美军的增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281.2高地一直在敌我双方的反复争夺之中。1953年4月19日晚9时许、郑连福所在连队奉命攻取被敌人占领了的281.2高地。班长、副班长上去不久,都先后中弹牺牲了。郑连福随即被任命为代理班长。他带领两名战士,每人手中持着一个爆破筒,冲向敌碉堡,准备炸掉敌堡中正吐着火舌的两挺轻重机枪。就在快要靠近敌碉堡时他右手挂了彩,两名战士也不同程度受了伤。他们不顾伤口鲜血直流,继续向碉堡靠拢。到达碉堡的墙根后,他们立刻拉开爆破筒的导火线,扔进敌碉堡。但敌人马上把爆破筒扔了出来,眼看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郑连福眼疾手快,捡起已经冒烟的爆破筒往碉堡里扔,随后迅速撤离。一声巨响过后,碉堡被炸开了,后面的战士冲过来,占领了281.2高地,一举消灭了28名美伪军,还抓了一个俘虏。就在战士们欢呼雀跃、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候,敌人的一颗大炮弹在郑连福身边爆炸,郑连福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杨学清 源宝仪)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